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双料大王"最宝贵的遗产是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 00:51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吴健熙

  《荣氏财团》新解中国民族资本家首户

  《荣氏财团》

  桑逢康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对今天的民营企业家来说,荣氏企业在遵循中国传统忠信礼义的人治管理理念中融入西方近代科学的管理方法,由此形成血缘、地缘式网络管理体系的实践,是一笔最可宝贵的遗产。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萌生到勃发,走的是一条漫长曲折之路。其间许多信奉"实业救国"的工商业者历经坎坷,锲而不舍,创造了令后人景仰的业绩,他们和近代其他志士仁人一样,堪称"中国的脊梁"。

  以江苏无锡籍人士荣宗敬、荣德生昆仲为代表的荣氏家族就是这条脊梁上的脊椎。荣氏兄弟从学徒开始,历经艰难,经办各类企业达数十家之多,其中面粉生产量占旧中国总量三分之一,棉纱约占全国总量四分之一。迨至20世纪20年代末,成为近代中国无限公司企业中独一无二的大企业,最大的民族资本工业集团,博得了"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称号。当年总部设于上海的茂新、福新面粉公司及申新纺织公司就是这一"大王"的象征。毛泽东曾下此结论:"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1986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荣氏亲属时也讲过:"荣家从整个历史角度来看,对发展民族工业作了贡献,是有功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

  近年间,记述荣氏企业的出版物林林总总,桑逢康先生的新著《荣氏财团》选择了一个切近时代的新视角。后记写得很清楚:"茅盾的《子夜》着重描写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封建势力,又反对工人阶级,企图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则着重描写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两面性,既有接受改造的一面,也有坚持剥削、反对限制与改造的一面。总而言之,他们都是在两面性上做文章。本书一改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与写作模式,用新的符合市场经济的观念和视角,着重描写实业家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振兴民族工业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像荣宗敬、荣德生、李国伟(笔者注:荣德生女婿)这样的资本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愧是创造资本的专门家,同时他们的个性特征也十分鲜明。这样描写,相信能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

  这部报告文学式作品的时间跨度从清末至1949年,旁征博引相关史料,全景式描写了荣氏企业从创立到发达,最后达于顶峰的发展轨迹。既写荣氏家族艰苦创业的精神,奋斗不息的品格,裕国利民的热忱,丰富老道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写荣氏企业内部的矛盾与分歧,历史性地评价了荣氏家族为发展民族工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从而勾勒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演进轮廓。

  对今天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当年荣氏企业公司架构和资本运作得失是一笔最可宝贵的遗产。诚如研究荣氏企业的日本筑波大学教授中井英基所言:"荣氏兄弟不是以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僚资本家’的姿态,而是作为民间资本的‘商人企业家’而踏入实业界。"所以创业之初,无论是集资招股,还是扩大生产,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拥有雄厚实力的大股东制约,这从1905年荣氏兄弟与时任怡和洋行大买办的族侄荣瑞馨等人创办振新纱厂一事中不难看出。当作为有限公司性质的振新厂运作出现困难时,董事会无力支撑;当要增资扩大再生产时,大股东们又只图眼前利益而行使否决权。更有甚者,总董荣瑞馨竟以权谋私,将纱厂地产押入英商汇丰银行,垫补其投机股市的巨额亏损,以致纱厂险些被查封资产。荣德生谈到旧中国工业何以落后时曾感慨道:"由于组织不良,教育未备,私心自用,耗费不资,结果十九过去,幸存者寥寥。"换言之,即由于公司法在中国尚未完备,企业组织自身不健全,股东权益得不到法律保障,而且时人对有限公司形式还知之甚少,于是出现握有权势的大股东营私舞弊,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也就在所难免。有鉴于此,1915年荣氏兄弟毅然走上了以无限公司形式创办家族企业的道路。

  众所周知,无限公司股东负无限责任,经营风险大,故企业规模一般较小。但荣氏兄弟以无限公司形式经营的茂新、福新面粉及申新纺织公司等企业,却异军突起,迅速成长为庞大的工业集团,这不能不归功于荣氏昆仲充分施展无限公司体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特点,并在人事组织管理上效仿西方企业的管理等级制模式。荣氏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多由家族成员及同乡担任,不过在中国传统的人治管理理念中,融入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培训方法,管理人员除要按照科学管理方式行使职权外,还须遵循忠信礼义的传统道德,由此形成了血缘、地缘式的网络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总经理荣宗敬成功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故而提高了企业的决策运作效率。

  然而,有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荣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日益复杂,那种高度集大权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企业内部原先掩盖着的争权夺利,在荣宗敬病故后日趋公开化,继任总经理荣德生在市场判断、知人善任上深谋远虑,然浓厚的家族观念却使他未能适时从体制上进行根本性变革,遂使各种矛盾愈演愈烈,荣氏企业终于一分为三。直至1952年荣德生临终前,"体制改革"才为荣氏成员普遍接受,下决心重组股份有限公司,然此时已离"全行业公私合营"不远了,荣氏企业或称"财团"已走到了尽头。《荣氏财团》对此虽有涉猎,但未作主线贯穿始终,笔者终以为憾。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

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