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关注消费税政策调整 > 正文
 

新版消费税抓小放大 不对豪宅收税理由不充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 02:15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陈军华

  3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进行调整。本次调整新增了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取消了“护肤护发品”税目;并对部分税目税率进行了调整。

  财政部新闻办公室证实,这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消费税制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调整。这次政策调整主要突出了两个重点:一是突出了促进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重点。二是突出了合理引导消费和间接调节收入分配的重点。

  然而,此次消费税调整的一个美中不足之处是“抓小放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有两种:一种是广泛课征于消费领域,既包括对生活消费资料的课征,也包括对生产消费资料的课征。另一种是选择部分消费品进行课征,通常是少数限制消费的生活消费品。我国属于后者,是与增值税配合征收的,征收范围比较窄,仅仅局限在11类商品中。

  此次消费税调整,未将豪宅、高档家具、高级娱乐列入其中,是一大缺憾。早在去年两会上,萧灼基委员就提交提案,对五类消费者征收消费税,首先提到的就是购买豪宅、名牌轿车、高档家具的消费者。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何振一也认为,“豪宅名车、高档家具家电等奢侈消费品和高档消费行为应该列入征税范围”。

  就目前而言,富人用于豪宅方面的花销,远远超出用于高尔夫球及球具等的开支。许多富人或许对高尔夫球没有什么兴趣,但他们喜欢购买豪宅、高档家具。富人对高档住宅的需求,是导致目前商品房结构不合理的一大因素。开发商为了迎合富人的需求,而减少对中低档商品房的开发,使得目前的房地产开发发生严重扭曲:高档住房过剩,而低档商品房供应不足。

  因而,我认为财政部所讲的不对豪宅征收消费税的三点理由并不充分。在现有的条件下,豪宅与普通商品房的税率几乎一样,并不能替代消费税的功效。消费税的征收,亦不是很难解决的事情。另外,对豪宅征税不仅不会制约经济发展,还会促使商品房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税收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调节贫富差距,将豪宅、高档家具等排除在外,不利于税收功能的发挥。

  “抓小放大”的特点在木制一次性筷子与高档家具之间,体现得更为明显。这次消费税调整,将木制一次性筷子纳入了征税范围,税率为5%。目的是为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和节约木材资源。但是,与高档家具所耗用的良材相比,一次性筷子消耗掉的130万立方米木材只是小巫见大巫。

  近几年,中国生产家具产销量每年以超过18%的速度大幅度增长,家具出口更以每年30%以上的幅度递增。2003年,我国家具工业产值就达到了2000亿元,出口额70多亿美元。中国家具以低价甚至超低价出口,不断遭到国外的反倾销。家具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隐藏于其后的危机。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预计到2015年国内木材供需缺口将达1.4亿至1.5亿立方米。

  很显然,和一次性筷子相比,对高档家具征收消费税,更能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

  而且,即便单纯地从一次性筷子的税率方面来看,也存在“抓小”的问题。对于一双价值一、两分钱的一次性筷子征收消费税,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5%的税率分配到一双价值两分钱的一次性筷子上,也不过一厘,这对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能有多大帮助?

  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喜欢用一次性筷子。日本农林水产省林野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每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7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但日本约96%的一次性筷子来自中国。日本进口中国的一次性筷子,并非一用了之,他们将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回收,每3双一次性筷子就可制造出1张明信片或者1张A4复印纸。这些明信片或者复印纸再出口到中国,不仅可以挣回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的钱,还可以多赚。

  因而,对于一次性筷子的征收消费税,5%的税率实在是太低了,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当然,一次税收的调整,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笔者希望在以后的调整中,能考虑这些因素。

关注消费税改革
奢侈品将征以重税,您是否会过高消费?

不会
汽车消费税调整是否会影响您的购车计划?

不会
高档住房是否也应该征收消费税?
应该
不应该
国家对一次性筷子征税,生活中您是否会减少对其的使用量?

不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24,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