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另类解说] 分利联盟:一个世界性顽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 00:52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管清友

  ◎管清友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博士生

  "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尖锐批评行业性的福利腐败,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讨论。有人认为,福利腐败是指一些垄断性行业将所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提
供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在福利的名义下形成的行业腐败。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述,福利腐败就是这些行业对内部人的服务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而中间的差额却由不能享受福利的社会其他群体来负担。

  福利腐败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且还很严重。能够享受福利并进行腐败的行业和群体在已故的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曼瑟·奥尔森(MancurOlson)那里被称之为"分利联盟"(distributionalcoalitions)。奥氏认为,在边界不变的稳定社会中,会逐渐出现愈来愈多的分利联盟,即由一批希望采取集体行动来增加自身收入份额而不惜损害社会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组织。这正是导致国家兴衰的关键要素。这与我们所说的福利腐败行业和群体何其相似!

  奥尔森认为,分利联盟的频繁活动会降低社会效率,造成经济停滞。而"寻租"(rent--seeking)行为,不过是对分利联盟之自利活动的另一种表述了吧。分利联盟可以通过寻租活动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改变收入再分配的方案,从而增加分利联盟自己的收入。这些政策包括税收、补贴政策,禁止企业进入、禁止资金和人才的流动,竖立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保护主义政策等。比如,英国就有庞大的特殊分利联盟网,美国各式各样的"院外活动"就是分利联盟游说参众两院、影响收入再分配的寻租活动。各国的分利联盟的分利行为有很大不同。从这一点上说,福利腐败也算是中国特色的分利联盟的分利行为了。

  很多人看到了这些分利联盟对于国有资产的侵吞,其实更大的问题还在于这些分利联盟牢不可破,其行业内部的资源更多是在系统内部完成循环,无益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们的国民储蓄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没有进入金融体系或是没有在整个经济体系的范围内配置。公司储蓄占GDP的18%,几乎和居民储蓄的比重一样,其中大部分是国有垄断行业的。这部分储蓄要么重新投资到自己的公司,要么作为红利分配给仍然在本行业的持股公司和个人。如果这些行业仅仅在本部门内投资,就巩固了分利联盟。从那些福利腐败成为普遍现象的行业的暴利来看,中国正处在分利联盟混战的时期。例子不胜枚举,俯拾皆是。

  福利腐败行业分利行为最大的恶果是给国家造成"制度僵化症"(institutionalselerosis)。奥尔森曾经说,英国在20世纪初的经济增长大大落后于西方其他国家就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强大的分利联盟在作祟,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制度僵化症"。当分利联盟的寻租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国家的决策效率下降,制定经济政策的时间延长,影响整体社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资源重组的能力,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当多个分利联盟串通共谋、取得制定经济政策的支配性地位时,国家的政策便成为这些分利联盟坐地分赃的工具,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深受其害。分利联盟就像是闯进

瓷器店里哄抢的几帮强盗,他们抢走的少,打烂的多。分利联盟通过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来实现群体、个人的狭隘利益。

  为什么受害的人们会任由他们这么做呢?奥尔森指出,这还是搭便车的行为在作怪。当国家、社会蒙受损失时,群体、个人的利益也受损。不过,如果将由某一项政策带来的损失分摊到个人身上,其数目就微不足道。这时候,个人的搭便车行为是理性的选择。造成英、美等国家经济发展呆滞的主要原因是数目繁多的分利联盟进行了大量寻租活动。这些活动将收入转移给分利联盟,但是每一种转移都是以牺牲国家和社会利益为代价的,其结果使体制僵化,经济缺乏活力。

  显然,只有打碎分利联盟,才能够摆脱低效和停滞的困境。但是,对于如何去打破分利联盟,奥尔森似乎并没有提供很好的答案。他不过是从经验上发现,长期快速经济增长往往伴着分利联盟和它们特殊利益来源的破坏,比如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后的法国,

二战后的日本与德国。不管人们喜欢与否,震荡的一个重要后果都是现存利益结构的整合,其中多数情况是既得利益集团被削弱或击溃,从而引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西汉时,贾谊写过一篇《治安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话是,"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国家与企业当然不同,诸侯国的尾大不掉与福利腐败行业的牢不可破却有点类似。从这一点上来说,贾谊的话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

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