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航天系言私有化尚早 集团整合可能采取多种方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 09:22 中国经济时报

  分析师认为,或可采取增发、IPO、重组、将集团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等多种方式整合

  本报记者 李晓晔

  尽管航天动力(600343)20日亮相第25批股改名单,但二级市场对“航天系”私有化题材的追捧却依然热情不减。与市场的狂热相反,联合证券与东方证券的分析师却指出,航天
系的“私有化”可能还很遥远,增发、IPO、重组、将集团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等其他整合方式可能更受“航天系”管理层青睐。

  “私有化”是远景目标?

  “回购传言可能只是一种炒作。”对于市场上盛传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将回购旗下子公司赴香港整体上市”的消息,中国卫星的董秘万银娟予以了否认。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息出来后公司立刻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取得了联系,但集团方面目前也没有找到可靠的消息源证实这一传言的真实性。她告诉记者,集团一直有进行私有化整合的远景目标,但这可能是几年以后的事情,目前谈进行私有化整合可能还为时太早。因为航天军工企业有其业务特殊性。

  和中国卫星的看法一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G火箭、航天机电、中兴通讯、航天动力等上市公司也纷纷向本报记者表示没有收到集团关于私有化回购的任何书面或口头通知。

  但回购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上周,航天科技香港子公司在公告中表示,接获控股股东属下全资附属公司(Burhill)的通知,其已于上周四在市场上增持共120万股份,股权由原来的41.86%增至41.91%。同时,该公司正与控股股东就该公司拟收购其属下两家公司的股权及股东贷款而进行磋商,但截至目前,该公司董事局仍未通过进行该收购,也未签署任何确实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或谅解备忘录。根据香港媒体报道,早些时候,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张庆伟也曾表示,该集团正考虑将内地与香港的上市公司合并寻求在香港整体上市;计划组建的公司还将纳入母公司刚开发的能源业务,航天科技集团将大力投资新能源业务。

  虽然这一传言的可靠性受到质疑,但航天科技集团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却是不争的事实。今年年初,航天科技集团与上海市政府投资33亿元共同打造“航天闵行”科技园区,在浦江镇近世博园区开辟了1500亩土地,用于航天新能源、复合材料和稀土永磁电机产业的发展。航天机电已经入驻,首期获批土地150亩,预留土地450亩,为公司新能源、新材料的规模扩张奠定了基础。

  “整体回购可能性不大”

  “航天动力出现在股改名单上,基本上可以判断航天科技集团在短期之内没有回购的打算。”联合证券分析师吴昱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首先从成本角度来看,股改之前做私有化,成本比较低,股改后流通市值变大了,再做私有化付出的成本就较高了。

  其次从业务整合角度来看,航天科工、航天科技核心产业均在集团公司里,而且旗下公司比中石化旗下公司业务离散性大得多,既有做结构设计的,也有做制造、电子元器件以及民用的。“回购的话未必能产生协同效应。”他判断,从母公司向子公司资产转移进行整合的可能性比“私有化”更大。比如将子公司的股权打包,然后放入一家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母公司成为一个纯粹的控股公司,分享子公司股权收益,这样比较合理。“当然也不排除回购几家公司进行整合的可能性,但全面回购不太可能。”他说。

  东方证券航天航空业分析师陈刚也赞同这一观点,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航天企业一方面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有做大做强的需要,要想把民品这一块发展起来,进行资产整合是一个必然,但并不等于必然私有化。”他说,还有很多方法可以采用,包括重组、军工资产的注入、新的优质资产IPO上市等。像火箭股份就是典型的例子,航天科技集团利用资本市场做大资产,通过重组武汉电缆并不断注入新资产,最终再进行增发。“由集团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这可能是航天系下一步一个很大的看点。”陈刚分析,比如航天电器,盘子虽然小资产却非常好,IPO做得比较好。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旗下还有不少这样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IPO方式上市。因为注入的是真金白银,资产比较好,业务情况也不错,投资机会大于私有化。

  “而且军工央企是多口管理的,牵涉到国防科工委、国资委,私有化整合难度比较大。”陈刚谈到,这两家集团公司都有军工资产和民品资产,牵涉到国家安全,不可能被私有化。从国资委角度来说,100多家央企可以进行私有化整合的非常多,也宁愿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企业来操作。对航天科工集团来说,航天信息等一些民品公司不断地想收购一些军工资产进来,收购军工资产之后搞私有化难度就更大了。另外,航天科技集团在香港有两家公司,整合是有可能的,但大面积的A股私有化回购不太可能。因为就其整体实力而言,毕竟不如中石化。为收购付出过高的成本,又没有一个明显的收益,是不合适的。

  “况且航天企业中,军工和民品的界限不是很清楚,这也是行业整合的一个巨大障碍。”陈刚指出,我们国家发展航天业当初采用了“小核心、大协作、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指导思想,军工企业发展民品,自己养活自己,导致军工企业民用资产非常多。吴昱村也提到:“很多企业军工和民品互相交织在一起,纯粹的军工和纯粹的民用非常少,上市公司和母公司关联交易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起来困难比较多。”

  “我觉得市场估计过分乐观了。”陈刚说,军工企业私有化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事情,私有化整合应该被考虑过,但没有市场估计得那么快。

  “航天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据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分家,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后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一个从事战略,一个从事战术,通过这两大板块来操作具有军工和商用特性的上千亿资产的运作和管理。

  目前,航天科工集团旗下拥有航天科技(000901)、G晨光(600501)、航天长峰(600805)、航天通信(600677)、航天信息(600271)、航天电器(002025)六家上市公司。航天科技集团旗下拥有航天动力(600343)、航天机电(600151)、G火箭(600879)、中国卫星(600118)、航天科技(0031.HK)和航科通信(1185.HK)、中兴通讯(000063.SZ,0763.HK)七家上市公司。其中,航天科技和航科通信是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恒生指数成分股。

  陈刚介绍:“在神五、神六上天前,整个航天行业的发展处于一个低潮期。2000年至2001年出现好转,2002年军工行业扭亏,全行业景气度回升。2004年、2005年以载人航天为契机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并且未来还持续看好。”他分析,航天行业的发展兴衰完全取决于国家的支持力度。“十一五规划”对于航空航天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提出了很多要求。同时,今年的政策支持是一个信号,意味着航天军工企业的机会即将来临。“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被写进了《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的2006年国防预算为2838亿元人民币,约合351亿美元,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长14.7%。

  “航天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的突破。”陈刚说,我们已经在很多重大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随后整个航天行业的推进速度将非常快。在航天三步走战略(载人航天、探月、永久空间站)中,关键技术大功率运载火箭的

发动机已经研发成功了。“十一五”期间发射的卫星数量可能会达到“十五”的三倍。另外一块不为人知的业务——导弹制造军工业务是支撑行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现在正处于武器现代化更新的阶段,对导弹的需求量非常大。这两块需求将支撑航天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求航天企业整合资产、做大做强,以承担更艰巨的历史任务。

  新浪财经提醒:>>文中提及相关个股详细资料请在此查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