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IPO报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 22:58 《新财富》

  筹资额猛增90%

  约是国内IPO数额的31倍

  “尚德控股”登陆纽交所,为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IPO画上了一个令人关注的句号。2005年的中国企业海外IPO数量为70家,较2004年减少了约14%,但筹资金额约为212.3亿美元, 较
2004年增长了约90%。建行成功在香港IPO募集资金超过92亿美元(行使超额配售权后数额),成为香港证券市场有史以来单一IPO集资额的最高纪录,也是5年来全球最大的IPO项目。由于建设银行成功上市,使得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平均IPO数额大幅上升。

  自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IPO的融资额已连续三年远远超出境内IPO的融资额。2005年深沪两交易所发行15只新股共募资57亿元,约6.84亿美元,是1997年以来首发募资额最低的一年,比2004年减少了约35.86亿美元,而同期海外IPO的中国企业筹集资金比2004年增长了100.79亿美元。而且2005年海外新上市的公司数量是国内的4倍多,筹资额约是国内的31倍。

  2006年仍有相当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到海外上市,因此总结和研究2005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最多的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三个资本市场的不同特色,并结合2005年三地新上市中国企业的统计数据对三个资本市场进行了比较,对拟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杜艳华 闫冬 高珊/文

  中国企业在港IPO数量占到三地总数的50% 、筹资额占到93%

  我们从数量、筹资额、行业分布特点、IPO市盈率等指标比较了香港、美国、新加坡三地中国新上市公司的情况。

  从IPO企业数量上看,2005年在香港、美国和新加坡三地新上市中国公司的数量都呈减少趋势,分别较2004年减少了19%、20%和13%(图1)。2005年在香港IPO的中国企业占到全部海外IPO公司数量的50%,在新加坡IPO的中国公司占到39%,在美国IPO的公司数占到11%。

  从筹资额看,2005年中国企业在香港IPO的筹资额最多,占到中国公司海外IPO总筹资额的93%,在美国IPO的筹资额占据总筹资额的5%,新加坡中国企业IPO筹资总额最小,仅占2%的份额(图2)。三地市场中国企业IPO的平均单笔筹资额,仍是香港第一,美国第二,新加坡第三,而且大规模的筹资往往选择在香港或美国挂牌。

  从行业分布看,2005年在香港IPO的中国企业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为22%;食品/农业的企业数量次之,占到企业总数的10%;再次是药业和电子,均占到企业总数的9%(图3)。

  2005年在新加坡IPO的中国公司中,制造业和食品类企业较多,分别占到所有公司数目的30%和15%,其次是药业和纺织,各占所有公司数目的11%,通讯/IT、环境、服装行业的企业分别占到7%,而比例在5%以下的包括电子、能源及其他行业(图4)。

  2005年在美国IPO的中国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通讯/IT和电子行业,虽然来自这两个行业的企业共占到所有公司数目的62%,但同时也出现了能源、传媒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图5)。

  从IPO频率看,在香港和新加坡市场,第四季度IPO的公司数量远远高于其他3个季度,而在美国市场中各季度上市公司的数量则相对稳定。根据笔者以往的经验与观察,每年年底在香港和新加坡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比较多,市场环境比较好(图6)。

  而从IPO市盈率看,2005年在香港IPO的中国企业中,超过80%的公司市盈率在0-20倍之间,其中小于10倍的公司约为48.57%;在新加坡IPO的中国公司中,超过90%的公司的市盈率在0-10倍之间;而在美国IPO的公司则没有明显的规律(表1)。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中国公司在美国IPO的平均市盈率高达45.65倍,远远大于在香港的13.22倍和新加坡的6.83倍。

  从IPO企业的性质上看,2005年,中国国有企业均选择香港作为上市地,总数达到8家,占在香港IPO的公司总数的22.9%,筹资额刚超过174.36亿美元,占到在香港IPO总筹资额的88.64%。而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基本为民营企业,美国上市的公司大多为通讯/IT等科技企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香港仍是中国企业海外IPO的首选地,除了香港是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从香港筹资也就等于从全世界筹资,以及“中国概念股”在香港股市最容易得到世界的认同等原因以外,还因为2004年初香港联交所修改了上市规则,在盈利与业绩连续计算方面,放宽了大型企业赴港上市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大型企业赴港上市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而新加坡显然成为内地中小民营企业上市热门地。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大幅增长。近年来,由于新交所加大了在内地的宣传力度,鼓励内地的中小民营企业赴新加坡上市,甚至准备为某些内地企业特别开辟加快申请审理的“绿色通道”。由于新加坡市场与香港、美国市场相比规模较小,因此,近年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企业多为民营中小企业。

  2005年美国市场新上市的中国企业虽然新增了能源等企业,但仍以互联网、通讯、电子等高科技企业为主。这是由于美国投资者对网络等高科技股的认同度较高,而且美国新上市的市盈率一般高于香港和新加坡,所以筹资额较高。同时,美国也是三地证券市场中监管要求最为严格的地方,而且在美国上市的成本和其后的维持费用相对较高,所以选择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以高科技企业为主。

  投资银行中国企业海外IPO业务年度排行榜

  在港IPO的中国公司保荐人与主承销商排行榜

  以承销总额来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摩根士丹利、建银国际处于第一梯队;美林集团、德意志银行、汇丰、高盛处于第二梯队;瑞士投资银行、J.P.摩根处于第三梯队;其他投行处于第四梯队。处于其他梯队的投行与处于第一梯队的投行之间的差距很大(表2)。

  比较在香港IPO的中国企业上市保荐人的保荐数发现,没有一家保荐人保荐的中国企业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竞争对手。同时,国内投行所保荐的企业均为国有企业,如果剔除国有企业的保荐人,这个行业的前十名均为外资投资银行(表3)。

  通过分析主承销商平均单笔IPO的承销额,可以看出建银国际、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承销效率最高,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摩根士丹利、美林集团、德意志银行、汇丰等银行的承销效率次之(表4)。

  在新加坡IPO的中国公司主理商与主承销商排行榜

  在承销总额排行榜上,新加坡大华处在第一梯队,有明显优势,其承销额是第二名的两倍左右;丰隆、威豪金融处在第二梯队,其他的投行处在第三梯队(表5)。总体来讲,大多投行承销金额都比较小。

  从主理商总保荐数的比较上看,2005年参与中国企业新加坡上市的保荐人数比香港明显少很多,11家主保荐人共同完成27个IPO项目,这也说明在新加坡上市保荐人竞争不是特别激烈。威豪金融2005年的优势较明显,共保荐了8家(表6)。

  从平均单笔IPO承销金额看,丰隆银行承销的效率最高,他们参与的IPO项目平均单笔融资额最高,其次是新加坡大华和星展银行;而其他的投行处在第三梯队(表7)。

  在美国IPO的中国公司主承销商排行榜

  从承销额看,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处在第一梯队;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处在第二梯队,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有一定差距;其他的处在第三梯队,与前面三家的差距较大(表8)。

  从承销数量看,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处在第一梯队;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处在第二梯队,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有一定差距;其他的处在第三梯队,与前面三家的差距较大(表9)。

  从平均单笔IPO筹资额看,摩根士丹利的承销效率最高,优势比较明显;其次是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美林和高盛,其他的处在第三梯队,与前四家差距较大(表10)。

  同时,我们对全部中国公司的海外IPO投资银行业务进行排名,承销额对比结果显示,排名前10的投资银行的承销额远远高于其他投资银行,这表明排名前10的投资银行的承销能力比其他投行的承销能力要强出很多(表11)。  同时,前四名中有两家中资投行和两家外资银行,可反映出中资投资银行相对国际大牌外资投行已经初具竞争力。由此也可看出,今后中外投行争夺中国企业海外IPO主承销商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保荐次数反映了各投资银行在中国内地的活跃度,对比2005年在中国企业海外IPO项目中担任主保荐人次数2次以上(包括2次)的投行,我们发现,2005年除了施霖高诚、丰隆、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老牌的投资银行较活跃外,很多中小型投资银行在中国企业IPO业务中也表现十分活跃,虽然他们参与的IPO项目的融资额不大,但也成功协助很多中小型企业完成海外IPO业务。2005年,威豪金融在中国企业海外IPO中最为活跃,其次是施霖高诚和丰隆,这三家投行在新加坡市场的IPO业务中占了绝大部分份额(表12)。

  单笔承销额能反映投资银行在参与IPO项目时的单位效率。数据显示,建银国际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参与了2005年中国公司海外IPO的最大项目—中国建设银行(共筹资约92亿美元)的联席主承销商,分别列平均单笔承销额排行榜第一、第二名。同时参与该项目的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还参与了其他中国公司海外IPO项目使其单位效率下降,分列排行榜中第四、第五位(表13)。

  作者单位: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原新华信咨询管理)对本文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LILING@p5w.net(《新财富》2006年03月号最新文章)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