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研究 > 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新闻发布会 > 正文
 

改革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实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 02:52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银行家》研究中心《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课题组组长王松奇 副组长欧明刚 刘煜辉

  ■从整体上看,2004年至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使得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
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或超过了8%的监管要求,工行、建行、交行达到了10%的稳健水平,但距国际活跃银行12%的资本充足率还有很大的差距。

  ■近些年,中国政府曾对国有银行系统采取了三次重要的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解决了国有银行的历史包袱和沉重负担,但国有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还有赖于其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和公司治理的提升。从股份制银行看,交行、招行、民生、兴业、浦发一直保持着较低的不良率水平(低于3%)。

  ■过高的贷款集中度是银行资产安全的巨大隐忧。整体上,全国性银行对监管部门制定的两个指标都执行得较好。四大行中,农行十大客户比例超标,这主要源于农行尚未进行股改,资本金严重匮乏。股份制银行中光大、广发、深发展超标。

  ■在呆坏账大量剥离,财务费用大幅下降后,中行、建行2005年度盈利大幅增长,2005年度预期资产利润率分别高达1.56%和1.39%。股份制银行中,招行的盈利水平相对突出,预期资产利润率高达0.96%,另外民生、中信、兴业、浦发较高,接近0.8%。

  资本状况

  按照银监会的规定,2006年底之前,所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4%。在此情势下,资本金约束将成为各家股份制银行进一步实现规模扩张的瓶颈,并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市场竞争和盈利能力。

  从整体上看,2004年~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使得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或超过了8%的监管要求(见图1),工行、建行、交行达到了10%的稳健水平,但距国际活跃银行12%的资本充足率还有很大的差距。据中诚信估计,2003年初,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水平能够达到全球标准的银行资产占全部银行资产的比例只有0.56%,但是到2004年底,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的资产占比达到了47%以上。我们估计,在2005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内,随着交行、建行、中行、工行IPO相继上市,农行、广发行及城商行的改革和财务重组取得进展,整体银行经营业绩的提升,这一比例还会有显著的提升。

  但我们注意到,资本严重不足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突出问题,按照2004年银监会颁布的新的资本监管口径计算,从资本中剔除专项准备、其他准备及当年利润等传统项目,并且对尚未提足的贷款损失准备也从资本中扣减,同时不考虑国内外风险资产发生变动的情况,要使整体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最低要求,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依然很大。因此,要达到监管部门要求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补充资本金缺口。

  就股份制银行而言,缺少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资本补充渠道相对有限,如果资本约束与业务发展不能有机结合,将面临愈来愈大的资本瓶颈。8%的监管标准的硬约束,逼迫着股份制银行在2005年开始进行力度较大的业务转型。从资本充足率情况看,较早进行战略转型的招行已凸现优势。尽管其规模扩张仍相对较快,但资本充足率一直保持在9%以上水平。交行在2005年完成IPO在中国香港上市后,资本充足率高达11.52%,国际融资市场的便利,为交行今后数年业务高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信银行于2005年年底获得集团注资,资本充足率上升至8.18%,达到了监管标准。由于中信集团强大的谈判能力为银行未来上市、资本金补充提供了强大支撑,我们对中信未来数年业务发展持乐观态度。

  浦发、民生、兴业、华夏都是绩效不错的银行,浦发在2006年有A股增发计划;民生计划发行46亿元混合债并可能赴中国香港上市,寻求补充资本金的长效机制;华夏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稍高,2006年还有发行次级债的空间。此外,一旦德意志银行参股完成后还能获得资本金支持;作为非上市银行的兴业银行,资本压力显然要大得多,目前可用的资本金补充渠道基本都已用足。在未来数年中,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扩张资产规模,尽可能地扩大市场份额,仍然还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因此,尽快在境内外上市,建立起可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渠道,是一个相当迫切的任务。

  在三家资本未达标的股份制银行中,光大的前景较为明朗,清产核资完成后,2006年若能顺利完成汇金注资和引入外资银行,各项指标会有质的改观;广发行重组究竟花落谁家,究竟算中资行还是外资行,目前还是未定之数;比较起来,我们对于深发展的情况要多担忧一些,2004年新桥入主深发展后,历时近两年的整合,依然没能为深发展找到成功的资本金补充的解决方案。

  资产质量

  近些年,中国政府曾对国有银行系统采取了三次重要的措施,以降低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和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充实资本金。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并接受了工、农、中、建四大行剥离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四大行以这些不良资产换取了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此举提高了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但没有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2004年和2005年政府先后又对中行、建行和工行采取了第二次财务措施,从中国外汇储备中先后拿出600亿美元注入三家银行,总共剥离7300多亿元可疑类贷款和核销4500亿元损失类贷款。上述政府对国有银行的救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解决了国有银行的历史包袱和沉重负担,但国有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还有赖于其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和公司治理的提升。

  从股份制银行情况看,交行、招行、民生、兴业、浦发一直保持着较低的不良率水平(低于3%),其中浦发行针对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开始调整信贷结构,不良率较2004年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中信2005年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很大,不良率由2004年的8%大幅下降至2005年年末的3.87%;广发和光大的不良资产的历史问题处理,有待2006年重组工作的进展;深发展的不良贷款问题还没有获得质的进展,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目前仍陷入僵局。

  准备金覆盖率反映了银行对抗坏账风险的能力。由于准备金计提直接影响着经营利润,不同银行由于所面临的情况不同,目前在准备金计提上采用的标准不尽相同。从公布准备金计提标准的银行来看,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准备金计提标准要略高于监管要求,反映了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其他几家银行则都与监管标准保持一致。

  从整体上看,股改相对靠后的工行显然对不良资产处置得更为彻底,拨备覆盖率达到100%,为未来数年的业绩稳步提升减轻了压力,创造了条件。而股改相对靠前的建行和中行未来几年拨备补充的压力要大许多。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对工行今后几年发展持乐观态度。股份制银行中,招行、浦发、民生一直保持拨备覆盖在100%以上,是未来业绩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兴业2005年拨备计提上升很快,年末达到了120%。而其他银行拨备的压力显然很大(见图2)。

  一般来说,过高的贷款集中度是银行资产安全的巨大隐忧。为此,监管部门制定了两个指标,最大的单一客户贷款额不能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整体上,全国性银行都执行得较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十大客户比例超标,这主要源于农行尚未进行股改,资本金严重匮乏。股份制银行中光大、广发、深发展超标,与这些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相对应。此外,兴业行十大客户比例略高于监管标准(见图3)。

  从贷款的行业投向结构上看,各大银行表现出较明显的顺周期特征。近年来,房地产、制造业、通讯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长较快,对资金的需求相对旺盛,各大银行的贷款也大都集中在了这些行业上。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行的贷款行业结构相对合理;股份制银行中,招行的贷款行业结构最佳,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贷款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受宏观景气度影响较大的制造业贷款在16%左右,仅相当于其他银行的一半;而较低风险的交通、能源、通信行业贷款占较大;招行在近年来增长过快的房地产建筑业上的信贷配置相对谨慎,仅为7.3%,较好地控制了潜在风险。此外,目前违约率相对较低的零售贷款,各大银行近几年发展较快。但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房贷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年到5年。我国个人住房信贷业务是最近4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已开始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时期。这两个因素迭加在一起,住房按揭不良贷款的增加,在今后几年很可能会集中爆发。

  盈利能力

  从足额计提拨备后的资产利润率分析,随着呆坏账大量剥离,财务费用大幅下降后,中行、建行盈利2005年度大幅增长,2005年度预期资产利润率分别高达1.56%和1.39%。股份制银行中,招行的盈利水平相对突出,预期资产利润率高达0.96%,另外民生、中信、兴业、浦发较高,接近0.8%,而光大、广发、深发展因受大量不良资产拖累,严重影响了其盈利指标。

  费用控制是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资产费用率分析,各家银行差异不大,四大行中,农行营运费用较高,管理绩效较差;股份制银行中,深发展问题较重,兴业费用控制能力相对较强。

  中国的金融体制是一种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体制,银行贷款在社会全部融资中的比重在80%以上。这种金融体制和融资格局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难以有大的转变,这也造成了中国银行业主要盈利来自于贷款利差收入。据中诚信统计,中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仅占其收入总额的19%左右,而国外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例达到35%以上。在中国银行业现有的资产结构中,信贷资产一般占85%左右,利差收入在总收入结构中占90%以上(见图4)。

  在这种经营发展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张,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通常要受到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股东投资回报期望等因素的约束。从长期看,依靠现有的经营结构来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实施结构调整是商业银行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发展战略转型、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从收入结构上分析,由于各家银行年报中披露的中间业务统计口径不一,缺乏比较基准。故此,我们统一选取中间业务的主要项目-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采用它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作为衡量指标(见图5)。

  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净手续费收入占比普遍要高于股份制银行,主要是四大行网点庞大,集中了大量的代理业务。但这些业务基本属于较低层次的中间业务。

  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交行、招行、光大和广发的净手续费收入占比在5%以上,要显著高于其他银行,其中招行2005年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增长,至9月底,净手续费收入占比已超过7%。仔细分析,招行的中间业务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一家网点有限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银行卡、网上银行、理财等高端业务的快速增长。

  资产流动性

  200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现。因此,从指标上看,各家银行基本上都能满足监管要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流动性相对吃紧,流动性比率26.32%,刚刚超出监管指标25%的要求。各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差异不大(见表1)。

  相比较而言,四大行流动性过剩问题严重,存贷比显著低于股份制银行,工行存贷比甚至低于50%。此外,各商业银行期限错配情况(短期资金长期使用)相当严重,四大行中农行、中行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大幅超过监管指标。股份制银行中,光大、深发展、浦发、招行相对严重,华夏和兴业期限匹配控制较好。这主要与这两家银行的存款结构相关联。在各家银行中,兴业银行来自企业、机构客户的定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37.75%,在各家银行中最高,而这部分存款,绝大部分应该是来自同业的协议存款。从2004年数据看,兴业银行的保险公司协议存款为397.84亿元,市场占比达到了8.01%(2004年底全国保险公司协议存款总额为4968.78亿元)。远远高于兴业银行其他业务的市场占比。

  应重点关注银行的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金融企业,随着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信用风险转向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日益关注的重点。我们认为,风险管理能力及风险定价能力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将为有效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提供良好市场基础,并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因此,今后商业银行不会过度收缩债券投资的比重,但却会加大对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力度。由于目前商业银行持有债券资产规模较大,债券持仓期限结构不合理,加之中国市场利率衍生品缺失,一旦由于债券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所持有的债券很可能出现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如果到时商业银行被迫卖出债券则会给银行造成相当巨大的损失。因此,债券投资的变动情况及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水平将是今后评价银行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

  200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危机日益凸现,据央行统计,2005年底存贷差达到创纪录的近9.2万亿元,达到2000年的3.7倍。随着商业银行"存差"不断扩大,特别是去年3月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后,商业银行大量的流动性涌向债市,造成债券市场需求增加,债券价格走高,使债券收益率的持续降低。

  在市场利率长期走低、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情况下,长期债券收益率与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总体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以上皆表明银行的利率风险陡然增大。

  商业银行在前些年低利率时期购买了大量长期固息债券。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债券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均在2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为长期债券。据统计,四大行目前债券持仓近4万亿元,其中中长期固息债券约占3.2万亿元左右。简单假定四大行所持有的中长期固息券平均期限为10年,久期为7年,如果央行升息25bp,其所持债券理论上会下跌1.5%,此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大约损失480亿元之巨。随着近两年利率的提高,商业银行处于持有债券机会成本很高,而低价抛售债券则遭受损失的两难境地。虽然带有做空性质的开放式回购已经推出,但商业银行把握这些避险工具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条规定"市价持续两年低于账面价值"要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如果按照规定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话,将会对银行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从股份制银行的债券投资情况来看,根据2004年年报披露,交行、中信、光大、招行、民生债券投资配置比例较高,多在18%以上,其中民生行2004年底长期债券持仓资产占比超过14%。中信、浦发、兴业多持有短期债,中长期债持仓较轻。从2005年前三个季度各家银行债券投资操作来看,民生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意识,一直在减仓中长期债券,至2005年9月底,中长期债券持仓资产占比下降了2个多百分点。招行2005年中长期债券投资增长较快,下半年还有增仓行为,虽然2006年加息预期较小,但今后加息因素依然存在,加之债券收益率走势使中长期债券风险加大,其债券投资变动及其风险值得关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