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研究 > 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新闻发布会 > 正文
 

为商业银行竞争力全面体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01:56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王松奇 刘煜辉 欧明刚

  编者:由《银行家》研究中心主持的《2005-200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近日完成。该报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状况做了一次全面评析。明起本报将连续刊登该报告摘要。根据入世承诺,今年年底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过渡期就要结束。那么,中国200多家商业银行准备好了吗?在该成果发布之前,三位主要研究人员就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以
及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紧迫性与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了简要阐述。

  王松奇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银行家》杂志主编。

  刘煜辉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本报特约供稿人。

  欧明刚博士

  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银行问题研究专家,《银行家》杂志主编助理。

  中国银行业正在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2006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的即将结束,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时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作一次全面体检是很有必要的。在此之前,检查一下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状况的认识。

  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急剧变化

  对中国银行业来讲,无论是监管环境还是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环境,都在发生急剧变化。

  金融监管环境在变

  自1988年巴塞尔协议推出以来,以风险资本为核心的经营和监管理念在国际金融业得以确立。2004年国家监管部门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到2006年底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届时资本金不足将停止商业银行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把资本充足率确立为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核心指标,并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资本监管的强化,中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经营发展模式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银行信贷等以资金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与支持,银行信贷资产和其他风险资产仍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并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推进器;另一方面,单纯地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所带来的规模快速扩张,将占用较大的资本,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急剧下降。而在资本补充方面,由于传统存贷款业务主要依靠利差收入,利差空间收窄,银行盈利能力有限,靠银行自身的利润积累远远弥补不了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的资本缺口;同时银行资产的盈利能力不高,再加上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又导致银行从外部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难以及时有效实现。在传统经营模式下,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不可避免。而资本充足率达不到8%的最低监管要求,监管机构将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

  在新的监管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要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必须探讨经营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的转变,提高资产盈利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积累能力和对外部资本的吸引力,建立稳定有效的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实现资本监管下的业务持续发展。资本补充不是目的,而是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核心是化"被动的资本约束机制"为"主动的资本激励机制",通过业务与盈利模式转变,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银行的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

  市场竞争环境在变

  竞争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进行业务转型和收入结构优化的动力。这些年来,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银行的数量由原来人民银行1家已经发展到1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家政策性银行,117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5万余家农村信用社,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从当初的近1万亿发展到今天的28万亿。如此数量众多的银行依靠着同质业务模式和相对单一的收入结构越来越感到生计维艰。

  同时随着2005--2006年中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的即将结束,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截至2005年9月,325家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的238家营业性机构,其中138家可以开办人民币业务,15家获准网上银行业务,41家获准经办衍生品业务,5家获准QFII业务,开放人民币业务城市增加至25个。外资银行业务的逐渐开放,将使银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外资银行在经营上有明晰的市场定位,它们将产品资源主要集中在为经过选择的客户群服务上,而中资银行一般都面向所有阶层提供服务,产品资源使用分散。如此发展下去,要么失去对外资银行锁定的优质客户群的服务优势,从而失去客户,要么总体资源使用的回报降低,失去长远的竞争力。外资银行的挑战,使中资银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在产品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有更明确的市场定位、更好的产品、更强的综合服务能力来应对挑战。

  近年来,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中国银行业人民币贷款利率已经过渡到了实行"上限放开、下限管理"阶段,这是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2005年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1.62%调低至0.99%等利率市场化举措的实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商业银行根据风险因素自行进行差别定价,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负债管理。

  可以说,中国银行业依靠利差获取利益的盈利模式正在受到挑战。目前,中国银行业获得的利差主要来源于人民币储蓄的低融资成本,中国的银行体系只需为存款和融资支付很低的利率。随着中国居民储蓄水平的走低和直接投资渠道的逐步便利以及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中国银行业享用的低成本融资可能会受到威胁。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业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已成必然之势,因此中间业务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方向的增值业务,中国资本市场新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如发行短期融资券等在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带来挑战的同时,对其发展中间业务也带来了机会。我们也注意到监管机构允许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从而银行藉此可以开展中间业务,并逐步拓展其他业务。而资产证券化业务、保险业务以及财富管理业务有望给银行的盈利带来希望。

  客户需求环境在变

  银行的业务和收入结构多元化的趋势,除了要取决于银行能否提供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产品以外,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银行的客户是否有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管理水平而不是规模将成为中国企业生存最为重要的因素,企业将普遍开始重视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职能。而且,在经历高速发展之后,企业市场必然会有一个重新整合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可能会大规模的出现。此外,部分资金相对充裕的企业还会出现一些资产管理方面的服务需求。所有这些变化,都将为银行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带来机会。现金管理、资产托管服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将成为未来中国银行业公司业务发展中的热点。

  从个人客户方面看,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个人业务市场规模会逐渐扩大,同时个人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也会开始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化方向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在银行中的重要性也会逐步提升。

  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迅速提升(2005年人均GDP已经超过1200美元),中国已经出现了数量不小的中、高收入阶层,这部分阶层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局限于银行存款,而开始拓展到个人贷款、财富管理等等方面。吸引客户存款的要素不再是银行的利息,而是银行依托于存款账户提供的便捷的结算服务、灵活的账户管理、多样化的投资理财工具。

  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缓慢凸显竞争力研究的紧迫性

  面对当下金融环境剧变之格局,面对外资金融机构越来越强的扩张和攻势,中国商业银行显然缺乏足够的紧迫感。中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在业务产品创新、信息化等技术因素方面,还是在经营理念、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因素方面,都明显丧失了竞争力。

  从银行治理上看,"官本位"现象仍然严重。银行仍沿袭着典型的"行政化"治理结构,各级管理人员的"官员"色彩十分浓厚。

  从银行经营理念看,在授信方面仍奉行"唯所有制论"、"唯规模论"等,严重制约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新的竞争形势下银行业务战略转型。

  从银行组织流程看,基层行缺乏活力。且各总行纷纷上收权限,经营战略上采取"四集中"(向大客户集中,向优质客户集中,向大城市集中,向总行集中)的策略,业务、利率等定价权皆在总部,审批层次多、时间长、效率低,使基层行逐渐失去活力。

  从银行业监管环境看,银行业引资存在事实上的准入不平等。目前相关监管法规允许单个股东入股中资银行的比例,外资最高不超过20%;而对国内民营资本,法规虽无明确规定,但实际审批皆以10%为限。这种不平等实际上限制了民营资本向中资银行注入活力。此外,中外资银行税负不平等问题,客观上削弱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

  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严峻竞争形势,如何加快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在3--5年的保护期内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有效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规划能力、业务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中国整个银行业面临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故此,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分析具体竞争力之强弱,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构建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系统框架

  我们提出了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模型: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这里所谓资产说的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概念,是银行竞争力现实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银行绩效的比较,即一定时间段内的一些银行数据的比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财务评价。

  可以说,财务评价本身构成了目前所有有关银行比较研究的主体,无论是宏观金融体系的测评、Banker的世界银行大排名、信用评级还是国内银行绩效和效率研究。毋庸置疑,财务指标是一种最为通用的商用交流语言,任何人都能很直观地了解银行的现实状况。但是,财务指标或许既不能说明如何实现以后的竞争业绩,也无法反映是基于什么措施和手段而取得目前的竞争地位,本质上是一种短期行为和分析方法。

  构筑核心竞争力模型的六大要素

  我们认为,银行的竞争力研究不仅要考察现实结果,更有意义的是要考察背后的过程。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回答银行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的,更需要分析这一存在的实现是怎样的。只有在分析过程中才能真正提炼出银行竞争力之精髓,我们把后者称之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现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特殊性,我们将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1)发展战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银行的高层决策者对银行自身特点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的及时清醒的判断,确定银行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确立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制定银行总体战略、市场战略、竞争战略、兼并重组战略和学习战略。

  (2)信息科技------商业银行竞争力要形成先进的客户需求分析能力、领先的产品研发和服务方案设计能力、有力的信息科技支持能力和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信息化技术平台是保障,是形成和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3)组织和流程再造------银行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组织再造和流程重组,这也是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赖于其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能够协调、整合各项金融产品,通过广泛、多样的营销渠道和交叉销售,为顾客提供快捷、满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有赖于市场导向、面向客户的、高效率、多样化的业务的高效、有序营运,建立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先进的风险和成本控制能力。

  (4)公司治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清晰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以对银行的经营者产生有效的约束,为银行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一套必要的动力与激励机制,使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得以根本改观。当前中国银行业的重点是要解决公司治理由基本架构、基本制度等方面的"形似"到实际传导和运作等方面的"神似"的问题。

  (5)人力资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年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员工队伍,需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为此,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经济增加值、平衡记分卡等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改进传统单纯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

  (6)产品和服务------"打开大门,客户就会进来"的时代已不复存在,2l世纪的金融市场已经变成了买方市场,市场需求多样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银行越来越强调客户的重要性,必须开始以满足其需要作为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下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发展战略、信息科技、组织和流程再造、人力资源、公司治理、产品和服务等六个方面组成的综合体系。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产生、维持和拓展,是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它涉及战略管理、信息科技、组织和流程再造、人才培养和激励、公司治理优化和产品及服务创新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某一种因素简单作用的结果。战略管理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方向指针。信息科技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前提;组织和流程再造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依托;人才资源激励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内在动力;公司治理优化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支撑;产品和服务创新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强调的是,这六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发展的。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中国商业银行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把握最新权威数据的六大来源

  根据我们的系统研究框架,本次研究广泛收集、跟踪了各银行的最新情况,采访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银行,发放了调查问卷,对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了网上调查和问卷调查,特别对数十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采集了2005年度中国银行业的最新数据,截止日期为2005年9月底。其中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将2005年底的主要数据发给了研究中心。此次数据的采集得到了国家多个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各种官方专业统计年鉴也是此次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包括历年的《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这些数据都属于国家标准统计数据。

  (3)各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历年财务报告、半年报和季报。

  (4)对中国银行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的网上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677份。

  (5)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一个特殊的金融群落,我们就115家城市商业银行发放了问卷调查,希望获取各家城商行的更多深层次信息,但最后,研究中心先后选取了东北、西南、中部以及东部的浙江、江苏、山东等十余家具有典型代表性城商行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并利用相关部委提供的中国城商行2002--2005年9月的财务数据,试图从多视角来掀开中国城商行的神秘面纱。

  (6)先后对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相关专题的访问。

  本次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我们相信,如果研究的数据来源是可靠的,技术路线是合乎逻辑的,理论依据是科学的,那么研究的结论也就应该是客观和可靠的。

  [链接]国内外与银行竞争力相关研究现状

  ●WEF和IMD关于国家金融体系的竞争力

  WEF和IMD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国家竞争力的宏观测评,按照其标准,金融业的竞争力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1)反映利率、资本成本、信用等级的资本竞争力。(2)反映贷款、地区资本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开发、出口信用代理和风险资本的资本效率的竞争力。(3)反映证券市场资本化、证券市场价值、上市公司、内部交易等证券市场运行的竞争力。(4)反映中央银行、银行规模、储蓄、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法律监管的金融服务效率的竞争力。对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包含在构成金融业竞争力的第四部分指标。这方面的指标包括:(1)中央银行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否积极;(2)银行规模;(3)银行业资产额占GDP比重;(4)存贷款利差;5)对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督是否足以保持金融稳定。

  WEF和IMD关于金融竞争力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一国的金融竞争力及影响有全面直观地了解,但是对银行竞争力的分析仅停留在几个重要指标上,不足以反映一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英国Banker杂志的世界大银行指标排名

  英国Banker杂志每年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按其一级资本进行排名,它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1)一级资本;(2)资产(包括总资产、比上年增长比率);(3)资本资产比率;(4)利润(税前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比率、实际利润增长);(5)经营状况(包括年资本收益、资产回报率)

  ●信用评级机构对银行的信用评级

  国际著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等公司每年对国际大公司和商业银行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如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对银行评级的主要内容:一是营业环境:竞争,监管,机构支持,股权结构与督导,特权价值,盈利能力。二是风险分布与风险管理: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代理风险,声誉和法律风险,营业风险。三是经济资本分析。四是管理战略等。比较着重的是风险方面的分析,关注的是信用主体的信用。

  ●CAMELS评级系统以及中国监管部门对银行的风险监控

  CAMELS评级系统,即骆驼评价系统,也称为"统一金融机构评级系统",目前已被国外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分析师广泛采用。该系统主要是监测和评估金融机构经营的六个方面:资本充足率(C)、资产质量(A)、管理能力(M)、收入及盈利性(E)、流动性(L)、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S)。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参照美国的CAMELS风险评价体系,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设计并提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系统的讨论稿。评级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状况(C)、资产质量状况(A)、管理状况(M)、盈利状况(E)、流动性状况(L)、市场风险状况(S),但目前尚未对市场风险状况(S)进行评级。之后又推出了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评级。在此基础上,2006年1月,银监会正式出台《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并设置了一系列指标对每个层次的状况进行衡量。

  ●国内学者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

  焦瑾璞在2001年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框架。他指出,影响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有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四个方面的因素。

  此外,魏春旗和朱枫两先生在2005年出版一本专著中就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理论研究框架,他们分别从技术、流程、组织、制度、人才、文化、战略等七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竞争力作了系统的理论诠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