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新评谈_焦点透视 > 正文
 

引狼入室抑或洋为中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10:0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联合证券研究所 杨伟聪/文

  国际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速度进入中国,在我国兑现WTO承诺和逐步放开资本市场的同时,外资对国内的企业并购案例徒然增加,对国内相关企业产生深远影响。

  在2005年年底,我国共利用外资投资累计总额为人民币3389.98亿元,较2004年同比增
长了25.86%。

  外资进入动因及行业选择

  据统计,外资初期阶段以法人股方式持有上市公司,资金来源多来自我国香港、台湾以及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涉及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加工业上,行业比较单一,其动机也就比较简单。

  随着对外资开放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在《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颁布后,外资开始加速进入国内的资本市场,其动机或以分享中国行业增长所带来的利润、或处于扩大对国内消费市场占有率而收购国内成熟销售网络的公司、或出于消灭竞争对手和推广自有品牌的战略布局为目的、或因全球产业转移或寻找原材料生产地出发的纵向并购等。所选择的行业也因动机而有所不同。

  外资进入的主要特点:

  1.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高度结合。虽然我国对这两者使用了QFII和战略投资者两个不同办法进行管理,但在国外投资基金中要分辩还是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对境外的保险、慈善基金、养老金等结汇时间缩短情况下,境外金融资本或借通道进入的可能性也有可能存在。

  2.志在必得。外资的资金当量与我国国内企业的资产规模不是一个档次的,因此对于外资收购的成本支付相对国际水平不以为大,典型案例如:外资HolchinB.V.以每股高于市价120%的报价对华新水泥进行股权收购。

  选择的行业:

  1.具有成熟完整销售渠道的服务业,主要是金融行业中的银行业和证券业。例如:通用电气金融财务(中国)有限公司耗资1亿美元参股深发展持股比例不超过24.99%,以进一步发展深发展的消费金融业务;德意志银行协议受让华夏银行5.872亿股非流通法人股,并签署了有关全面技术支持以及信用卡合作协议。这是典型的以市场换技术和管理的模式。

  2.在国际或国内市场上,针对同行业中竞争性公司收购,突出的行业如国内的消费品生产行业或其他制造业,其动机是推广及提高外资自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如瑞士HolchinB.V.拟高溢价花费约10亿人民币,控股G华新(600801)这个国内拥有61亿元资产规模的水泥生产企业;此外还有全球最大胶卷制造商柯达收购中国本土胶卷制造商乐凯胶卷20%股份;欧莱雅整合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现在“小护士”的广告已经甚少出现在电视媒体中)。

  3.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社会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如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造纸业等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相关的一些行业,如我国铝制造业和日本相比,我国电解铝产能超过1200万吨,而日本的年产能只有3000吨,但都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其他的产品以进口为主。因此,我们认为全球产业转移的动因也是造成外资购并相关企业的动因。

  4.关系到国家安全战略资源或者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譬如某些涉及国防军工的有色金属行业、我国矿床储备占全球大部分的稀缺资源行业以及钢铁、能源、石油、供热供水等的关键生产部门或者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外资战略或者恶意收购的目标。

  譬如对稀土高科(600111)公司拥有垄断性稀土矿床,其产品又是新能源必用材料,公司资产规模只有人民币11.4亿元折合美元才1.5亿镁元,相比海外一个基金公司规模而言是显得非常之小的。

  外资犹如一把双刃剑

  外资的进入,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外资本性就是趋利的,如果和国内企业一同维护或扩大原有市场和品牌的话,外资带来的就不仅是资金还技术和管理;但如果是处于竞争性的合作,就有潜在的恶意收购可能。外资的影响是综合的和多方面的:

  1.潜在的“产业空心化”危机。外资的进入和流出本身,也会对我国的产业化结构调整时候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如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下,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正由于地价的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而正逐步减弱,中国正面临着一个以成本优势推动的高增长后的困惑,在某些加工行业可能也会出现外资减少收购或投资而转投亚洲其他国家如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从而造就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已在韩国和台湾有过突出表现。因此在针对上述外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政府及时提出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产业升级的战略。

  2.中国民主品牌的“保牌问题”、中国自有知识产权或者特有加工艺术的丢失。主要集中在医药行业,特被是中药行业的老品牌上,譬如同仁堂、云南白药等。

  3.国家对中国战略资源行业有潜在失去控制权的危险。涉及的行业和公司主要集中在上述表中的相关上市公司,在今年实施全流通背景下,相关上市公司大宗股权的协议转让予境外战略投资者则会造成潜在的战略资源失控局面。 

  那么,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笔者认为:首先,企业领导人应该有社会公共安全意识,以全局观冷静面对外资的进入,不为短期困境或者利益所驱动。其次,立足长远,在政府的指导性投资和相关政策保护下,提高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行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这是中国企业应对外资并购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三,拓宽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为发展中或转型中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此外,建立《国家经济运行安全法》成为必要政治手段,对规范和防止外资企业的中国并购会起到安全保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