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上市公司2005年年报 > 正文
 

年报博客:QFII对基金 我进取你谨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 14:58 中国证券报

  主持人:牛洪军

  嘉 宾:西南证券 周 到

  华商基金 黄付生

  主持人:目前,已有35家海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其中32家QFII机构已获批59.7亿美元的投资额度。短短两年多的时候,QFII在我国资本市场上风光无限,其在投资上有何特点?

  黄付生:最新数据显示,QFII资金大多流向重点倾斜的行业。去年四季度大幅增持A股的资金,集中投资于中国“稀缺品”产业,为自己谋求长期收益最大化。从22个行业的持仓市值占总市值的比重及去年各个季度的变化情况来看,QFII持仓的行业集中度明显上升,其看好重点投资行业的信心更加坚定,有别于国内基金经理偏重于追求短期收益的目标。

  主持人:这是否意味着国内

证券投资基金与QFII相比,在投资上会处于劣势?

  黄付生:QFII在和基金的博弈中,总能占得先机。在重点行业内,QFII往往也能准确地挖掘出成长性好、盈利能力强、被低估的个股,逢低吸纳,及时套现获利。纵观各个时期QFII不同的投资行为,从初入市场时的谨慎、股市长期低迷时的成功抄底、

封闭式基金高折价时的大幅增持,到股改初期时的积极参与、大举建仓净买入股改股,以及后来的炒作权证等等,QFII总是能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在基金受到巨大赎回压力、手中持仓品种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并且抱团取暖现象严重等时,QFII则适时地从底部吸纳估值较低、业绩较好、在未来两三年内具有成长性的
股票
,充分展显作为经验丰富的国际资本高超的投资艺术。

  周到:我并不认为在具体的投资行为,证券投资基金处于劣势。2005年,证券投资基金率先介入中小企业板块股票,而QFII当时基本处于无动于衷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证券投资基金熟悉A股市场的优势。

  此外,证券投资基金和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均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因而,两者无本质差异。

  从具体的投资情形看,QFII与证券投资基金如出一辙。截至2006年3月9日已公布2005年报的245家公司中,据不完全统计,QFII持有其中32家公司股票。QFII所持股票,全部为证券投资基金所持有。在这些公司中,第一大流通股东主要是证券投资基金,而不是QFII。QFII仅仅是G上港、山东铝业、G晋西、黑牡丹、山东黄金的第一大流通股东。其中,G晋西、黑牡丹2005年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354和0.2760元,净资产收益率6.1538%和11.5915%。两公司盈利能力平平,证券投资基金也没有必要争流通股第一把交椅。

  当然,盈利能力并不是价值投资的全部。2005年,北京巴士每股收益-0.3391元,净资产收益率-12.7941%。但证券投资基金和QFII均在前10名大股东之列。

  主持人:与QFII相比,国内投资基金在操作上是否存有差异?

  周到:证券投资基金在操作上表现得谨小慎微,当然这有其自身原因。QFII投资A股,仅仅是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很小的一个投资行为。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A股,是在资本市场上一个很大的投资行为。某亿元大户在股市中一掷千金,很容易被常人看成大手笔;某万元户把全部资金投入A股市场,必然要思前想后。这其实不是投资理念的差异,而是经济实力的差异。

  黄付生:在近一段时期内,曾掀起了QFII与基金争夺股市话语权、相互抄底的议论。诚然,国内的基金从开始就没办法同QFII相比,只是市场让两个不同资历的选手登上了同一个舞台。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的基金公司在同QFII的竞技中不断成长,在投资技巧和效果上逐步向QFII看齐。市场是透明的,信息是畅通的,基金公司在这场竞技中慢慢赢得抗衡的筹码。

  主持人:QFII的获批额度目前还比较少,在国内市场还不具有主导地位。随着获批额度的扩大,QFII是否会对国内市场带来深远影响?

  周到:QFII对A股投资,主要目的恐怕依旧是提高市场占有率,赢得A股市场话语权。因为从总体看,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依旧不如H股市场。2004年,全部121家H股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比1354家A股公司总体水平高出53.07%和110.46%。其中,92家纯H股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比1238家纯A股公司高84.89%和177.81%。尽管2006年的国企指数创若干年以来新高,但从市盈率看,H股平均股价仍比连续5年低迷的A股股价低。因此,QFII投资A股,应有更深远的意义。

  黄付生:QFII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把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市场上,他们也是通盘考虑,积极进行战略布局。现在看来,QFII成功地实现了逐步掌控市场的战略意图。然而,我们应该跳出QFII看QFII,QFII的获批额度有限,它也只是海外机构布局中国市场的一个棋子,其背后的力量和由此扩散的影响不容小觑。

  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获得QFII资格的国外机构投资者积极在资本市场布局。如今,在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几乎所有的重要金融行业都能看到国外机构金融机构的身影,这些海外机构几乎都获得QFII资格。他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渗透已非常深入,在市场外部,他们赢得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信任,监管部门的支持和优惠;在内部,他们作为战略投资者和直接股东参股控股或收购银行、证券、基金等行业内公司,一定程度上把握和控制了市场的主动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