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境外上市引爆贱卖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 08:53 深圳商报 | |||||||||
时间:去年年中开始 2005年,中国政府在国有银行引进外资战略上做出了一些改变,其中最大的改变莫过于放弃国有银行境外上市的原定计划,并正式宣布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的上限不再局限于25%。这一年,中国建设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步交通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境外上市后尘在香港挂牌上市;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银行境外上市筹备工作也进入
此举引起中国国内一片指责声,认为“银行贱卖,将导致金融主权旁落”。这一派观点认为,上市之后的建设银行已由一家国有独资银行变成有25%外资股份的国际公众银行。外资持股比例高,今后国有银行会不会被外资控制,从而威胁我国金融安全?还有人说,建行在香港的公开发行价格是每股2.35港元,而此前出售给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的价格仅为每股1.19元人民币,是“贱卖”了。 央行行长周小川对“贱卖论”表示了异议。在走出亚洲金融风暴之前,银行业存在并不断暴露出大量的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经济中的旧体制成分及其转轨过程所产生的,也包括银行经营失败和自身体制的失败。当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净资产均为负值,即所谓的“技术上已破产”,不管账面上是否还有遮掩,事实上资本金已经没有了。这些早已发生的财务事实,不是这一轮财务重组的成本。 赞成派认为,国有银行境外上市是良好的开端,且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不会威胁我国金融安全,支付这些改革成本是必要的。所谓战略投资者,就是不仅仅在资金上财务上与我们的银行合作,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帮助我们改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改革股权结构,优化法人治理结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