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建立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稳定机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 06:16 中国证券报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曹红辉

  开放金融业的战略目的在于改革我国的金融体系,增强金融业的竞争能力和稳定性。扩展市场份额、提高盈利水平,则是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主因。二者间既有交集,又有冲突。毕竟市场主体的逐利性质与政府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市场配置效率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作为国有银行股东代表的政府应该明确,外资银行最终将是中资银行的竞争者,而不是援助者。随着今年底全面履行加入WTO的协议,内资与外资金融机构都将基本遵循统一的监管原则和法律框架。外资金融机构在客户、业务领域和地域上受较多限制,但在税收优惠、同业借款的期限方面则获得更宽松的条件,内资金融机构则恰恰相反。这将加剧两者的竞争。

  在缺乏战略安排的情况下,全面开放金融业在短期内缺乏担负

宏观调控职能的替代方式,可能会造成宏观经济的波动和金融的不稳定。而依赖境外资本市场改革银行部门,将使得本国金融市场逐步萎缩,在资产定价、
证券
服务业、投资收益、银行经营管理权等方面丧失一些话语权。当经济发生逆转,金融体系不稳定时,外资由于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配资源,不对其控制的金融机构所在国承担任何经济和道义上的义务,随时可能调整经营策略。这可能与投机资本一起相互作用,诱发更大风险。因此,金融业开放如果与经济发展、金融改革等不适应、不配套,将不利于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而且会加大改革的成本与风险。

  然而,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根本因素还在于金融部门的行政化、金融体系的管制化和金融活动的非法制化,集中体现在金融部门的市场化程度低,金融体系的自由化程度不高和金融监管水平差等方面。可以说,以往的金融稳定是一种短期的、低效的金融稳定,是以牺牲金融效率为代价的,无法消除经济体系内部的失衡。要实现长期的真正的金融稳定,就应在高效基础上建立长期的稳定机制,即在金融体系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当前的现状是,一方面,金融业的低效率、对于金融危机的担忧仍在制约金融的改革与开放;另一方面,开放金融业又将加剧社会对外资控制可能导致潜在金融风险的忧虑。只有进一步改革金融部门,完善金融市场,才能保障金融稳定,不能因为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可能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造成新的风险,就放弃或否定改革开放本身,而应对其方式予以改进,从根本上增强金融的稳定性。

  在金融业开放进程中,一方面应采取措施,敦促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中国市场急需而中资金融机构暂时无法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期权、期货、远期交易等金融衍生产品、保理和金融产品定价服务等。另一方面,应尽快对其建立起风险评估体系、外资进入的金融安全审查制度,以及持续、有效的监管机制等。

  因此,保持国家对中资金融机构的绝对控股,保护中资银行的网点、客户、业务、人才、信息等方面资源,谨慎开放银行业零售市场,显然是应对外资强大压力的必要手段。同时,对外资进入金融机构的股权比例、业务领域、资产规模等应制定明确的限制办法与管理方式,而对国内资本则应尽快明确银行市场准入和银行股权的开放进程与具体途径;增强国内资本市场与

银行改革之间的协调性、利用银行业改革的机遇,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平衡利用国内与国际资本市场。此外,对于外部冲击造成的失衡,则可通过区域金融合作,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将国内改革与区域合作和国际次序改革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在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并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以推动全球金融体系在动态改革中实现和谐发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