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经济学家:今年只谈农村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06:06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黄立锋 北京报道

  “资本市场?这个我说不好,今年我主要关注农村问题。”

  两会期间,在向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有关资本市场问题的时候,记者差不多每一次都得到这样的回答。昨日,当记者就《政府工作报告》采访林毅夫、萧灼基等经济界全国政协
委员时,他们的回答大部分与农村话题有关,或认为支农财政投入不够,或为新农村建设可能在执行中变味而担忧,或认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应该得到更多重视。

  林毅夫 要让农民参与

  谈起《政府工作报告》,林毅夫表示自己心里非常踏实,原因在于“政府适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同时就落实‘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提出调整投资方向,基础建设重点投向农村。目标明确,着力点正确。”

  “但我同时也很担心,”林毅夫话锋一转,“一个这么好的目标,会不会又变成农民新的负担,就像过去一样,明明是为农民办事,最后却挫伤了农民。因此,我有四点建议。第一,必须搞清楚新农村建设建在什么地方。无论国内国外,农民都是住在自己的地上或者附近,因此,新农村建设要以现有的自然村为基础,当然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和禁止开发地区农村例外。”

  “第二,搞清楚新农村建设的范畴是什么。新农村建设,主要在于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包括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什么的,但是像住宅,就不是政府该管的事儿,因为这是典型的私人产品。政府不会给城里人统一盖住宅,那也就不该为农村人盖。我有时候看电视,越看越担心。”

  “第三,既然是公共建设,资金问题很重要。有人做过测算,如果要与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同步实现,必须在剩下的15年内投入4万亿,这就意味着每年要投2700亿左右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这么大,我认为光靠政府是不够的,要动员社会资金,动员农民投入劳力。”

  “最后一点,就是要因地制宜,因为中国的区域差异性太大。只有农民才知道他需要什么,实践中一定要让农民广泛参与。如果能够做到这几点,我相信可以做到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林毅夫笑得非常灿烂。

  萧灼基 支农投入还应增加

  无论哪个记者问萧灼基今年是否有资本市场提案或者问相关问题的时候,都会得到同样的答案:“没有,今年我不谈资本市场,没有研究,今年我主要谈农村。”

  面对本报记者关于如何看《政府工作报告》的问题,萧灼基第一句话便是,“我认为中央财政用于支农投入的4000亿不够,还需要再增加。”接下来,他详细和记者分析。2004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7.75%,2005年是8.4%,虽然有了提高,但和历史上一些年份相比仍然不算什么。比如,1990这个比率就是9.98%,1978年更是13.34%。

  “我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支农占支出比重应该达到10%,‘十二五’期间应该达到12%,‘十三五’期间则应该达到14%。”萧灼基说。

  重视农村流通体系

  除上述话题外,针对《政府工作报告》,采访中数位经济学家向记者表示,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应该得到更多重视。

  “新农村建设旨在增加农村收入,可是小农户如何对抗大市场?在农产品市场,单个农户是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的。要改变这一点,就必须在农村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流通网络。”国际合作社联盟副主席、亚太区主席穆励说。

  另一位经济学家则表示,建设农村现代化流通网络,应该像医疗、教育一样得到政府同样的关注。中央2006年“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草案)》中,对这一点明显重视不够。

  “尽管物流或者说流通行业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产业,但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在农村,批发市场等其实带有一些公益性质。”上述经济学家表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