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指上 内资指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06:06 中国证券报 | |||||||||
(上接A01版)一位曾经在公募基金供职、现在已“转业”管理私募基金的人士透露,自己打理的“中等规模”的基金收益率已经超过了20%,其资金就是从香港募集的。 一家基金管理公司高层介绍,其友人操作的私募普遍在几亿、十几亿的规模,而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是从海外募集的。
看好中国股市的前景已成为众多海外机构的共识。据介绍,德意志银行近期推出的研究报告预测,中国大陆股市今年将有望成为全球增长最高的市场。 国内资金 个子越高越“恐高”? 海外资金正通过不同渠道积极涌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内的部分资金却在陆续撤退。 “保险资金做空千三”并非空穴来风。数位基金公司人士证实,近期保险资金正在较大规模地赎回股票型基金。以上证50ETF为例,相关数据显示,在二月下旬的一周里,该基金的净赎回量高达12亿份,创出自去年9月以来的单周最大赎回量。来自基金业内的消息表明,这段时期内ETF大幅缩水,“抽水管”就是部分国内机构的离场。 “一天被赎走了九亿。”这也许是较极端的情况,但它反映出面对1300点附近的股市,相当比例的机构采取了谨慎态度。据了解,为了完成今年的收益任务,及时兑现成为不少保险公司近期的主要操作策略。 基金作为国内资金的重要来源,在近几个月表现也缺乏“大局意识”。 从去年11月到现在,新成立的股票及偏股型基金共13只,总计规模为142.04亿。但实际的入市规模并没有表面这样乐观。新成立的基金里,难免存在“友情出演”的资金,这140亿中到底有多少能成为增援股市的“真枪实弹”有待观察。 让人心存疑虑的是,140亿中仅建信恒久占到62亿,而此前成立的两只“大型”银行系基金在打开申购赎回后,均遭遇一定程度的赎回,一只业绩表现不俗的银行系规模一度“缩水”近半。 此外,从股票型基金的存量上看,其规模也在不断减小。基金去年四季报显示,89只可比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净赎回额合计为40.39亿份。加上基金公司在今年一、二月间普遍遭遇较大面积的赎回,不难看出,虽陆续有新基金成立,但就基金业整体而言,在股市大涨的这段时间内,仍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 在1300点附近,大部分散户感受到 “高处不胜寒”的气息。某财经网站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82%的投资者,在对当前的点位的判断和操作策略选项中,选择“回调在即,以空仓应对”。 1300点:高处不胜寒? 1300点的股票市场,真的是高处不胜寒吗?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除去股权分置的因素,市场实际上涨得并不算多。 “上市公司股改过半,按10送3计算,1300点相当于以前的1050点。”他认为,不论是从股改还是从国际视野下的重新估值等角度看,这轮行情还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此外,与1100点时的市场资金供应量相比,现在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异常情况,甚至还有所好转。 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到2005年11月末,所有存款为28万亿,贷款为19.3万亿,债券投资3.35万亿。截止2006年一月末,所有存款30.36万亿,各项贷款为21.1万亿,债券投资4.55万亿。 不难看出,从11月到现在,银行存贷差从8.7万亿扩大到9.26万亿,大量资金进一步云集到债市,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大幅增加1.2万亿,增长比例超过30%。 “一年期央行票据收益率在1.9%左右,与宝刚股份5%以上的预期分红收益率相比,明显不具有投资价值。”某大型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部门交易员感慨,这样的收益率下投资债券,“买也是错,不买也是错”。他透露,他们正在力图寻找得以分享股票市场收益率的途径。 此外,几千亿保险资金和社保资金的运用压力空前巨大,企业年金的入市步伐渐行渐近。“股市自身环境明显改善,投资价值日渐明显,规模可观的资金进入只是时间问题。”这成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的共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