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银行为何重演"死魂灵"闹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 03:06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叶檀

  农行河北黄骅支行在剥离不良贷款中,将一批仍然健在的贷款人"编造"为"死亡且无偿还能力",从而达到列为损失类贷款的目的,重演了现实版的"死魂灵"闹剧。

  根据2001年年报,农行贷款共16461.78亿元,当年农行的常规性业务为13720.33亿元,不良贷款为4917.37亿元;而专项业务贷款为2741.48亿元,不良贷款为2016.36亿元,专项业务不良贷款占比高达73.55%,十贷七坏------其中原因恐怕主要不是因为贷款的农户都是借债不还的无良之辈。

  由于这篇报道并未列出所占不良贷款的确切比重,样本意义被削弱了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在农行的不良贷款中存在类似死魂灵式的内部欺诈行为,由于这一欺诈方式是如此的肆无忌惮,不仅坐实、更加深了人们对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过程中道德风险的担忧。

  记者提出的问题是,这些已收回、却被核销的不良资产究竟流向了何处?自有去处。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出发,恐怕得出的结论与猜测不会相差太远。这一招最简单的腾挪术,让我们看到了产权虚拟的银行资产的真实处境:成为某些伸得到手的人的私人粮仓。这是一个典型的监管不完全状态下产权的转移过程。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虚拟的产权如果没有利益相关、道德高尚的代理人,那虚拟的产权就会永远虚拟,或者,像这一案例以戏剧化的方式所显示的,通过死魂灵等手段找到最终的产权主人。从理论上说,国有银行并不缺乏资产监管人与产权代理人,但这一案例提醒我们,对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应有清醒的认识,一些银行既缺乏监管又缺乏产权代理规则。

  制造死魂灵名录的人精通心理与公关,对于不良贷款的剥离以及审核过程不出纰漏,并最终通过上市、重组等方式得到"妥善"解决信心十足。在这样的制度土壤与心理状态下,潜规则大显神威。

  最大的危险并不在于农行一个支行的欺诈行为,而是这一案例使我们意识到一条恶性的金融风险链条仍在局部范围内快意成长,公共财政的注资、不良资产公司的介入、银行的上市到底很可能成为花拳绣腿,政府的信用被透支殆尽。

  不可否认,农行的资产状况是四大商业银行中最糟糕的。据农行自己公布的保守数据,要一次性实现不良贷款率在8%以下,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至少需要5700亿元左右的注资,远远高于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改制的注资总和。

  据权威人士透露,自2001年

财政部、人民银行、
银监会
推动商业银行会计准则和国际接轨,并要求进行信息披露以来,农行迫于会计准则调整的压力,甚至曾经提出过申请虚报财务信息以求账面盈利的下策。"我们怀疑,连农行自己都不掌握全行真实的财务状况。"国有
银行改革
领导小组的一位权威人士曾如此表示。

  死魂灵案的披露,不仅证实了这位权威人士的揣测,还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即便农行迫于压力公布数据,也可能是在极不可靠的基础上得出的虚拟结论。

  如果财政以此作为注资的标准,结果可能是让全社会的纳税人为私下转移的利益买单。由于受损者数量之大、范围之广,以及监管程序和技术手段的原因,事后追究困难重重。但这些恶性案例对改革的隐性损害绝不可轻视,因利益输送与公共财政不当的支出,形成巨大的反市场化的力量,从现在的情况看,成本已经高到社会难以负荷。

  即便农行的改制在行政力量的庇佑下硬启动,人们也很难相信,一个内部管理如此混乱、利益盘根交错、监管彻底废弛的银行,可以一改就灵。我们将静观政府对于死魂灵一案的处置。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