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融资融券业务启航在即 > 正文
 

信用交易登台 做空机制起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6:38 证券日报

  近期,一系列政策法规先后出台,为证券信用交易——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打开了通道。据有关人士透露,证监会正在拟定《证券交易融资融券业务管理规定》,并将报国务院批准,这项管理规定已被证监会列入证券法配套的二类规则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发布。业内人士表示,符合条件的券商进行融资融券业务,对证券业、证券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上半年开闸放水?

  近期,系列政策法规为证券信用交易打开了通道。新《证券法》删除了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性条款,使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合法化;《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券商可以进行融资融券业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贯彻实施修订后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适时推出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有关方案,为资金合规入市创造条件。而拟议中的《证券交易融资融券业务管理规定》有望在上半年发布,信用交易的恢复如箭在弦。

  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黄湘平指出,积极推动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对市场发展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完善股价形成机制活跃市场。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可促进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型,拓展创新空间,增强证券行业的

竞争力。目前积极推动融资融券业务具备有利条件。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正逐步完善,监管能力大大加强,已能满足融资融券业务监管的需要。一批证券公司已基本具备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条件。

  黄湘平进一步表示,在融资融券的制度设计上,既要充分借鉴境外已有的经验教训又要兼顾我国证券业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研究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要建立各项风险控制指标,使风险控制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建立健全融资融券业务的风控组织体系,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控制措施。

  而证券业内对开放融资融券业务更是持普遍欢迎态度。一位业内人士称,融资融券是资本市场发展应具有的基本功能,各国资本市场均建立了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制度。通过融资融券可增加市场流动性,提供风险回避手段,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谁动这块蛋糕?

  融资融券业务推出后,哪些券商有资格分享这道大餐?太平洋证券研发部一位分析师认为,对资本实力、业务水平、市场影响参差不齐的各家券商来说,机会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在分类监管框架下,创新类券商和部分实力较雄厚的规范类券商最有可能获得融资融券业务。

  据介绍,作为证券融资融券交易的中介机构和主要参与者,券商承担对客户信用交易活动的直接监管,面临各种风险。券商实力的强弱、治理结构是否规范、自律和监管能力的高低是开展融资融券交易的重要条件。融资融券实施后,尽管券商可以通过证券金融公司的转融通开展业务,但具有良好信誉和较强融资能力的券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无疑更占有优势地位。

  与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券商的融资渠道十分狭窄,除自有资金外,基本上只有同业拆借、国债回购和股票质押贷款等几种渠道。目前在近130家证券公司中,有80多家具有人民币同业拆借市场会员资格,只有部分券商获准进行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因此,是否具备人民币同业拆借市场会员资格,是否获准进行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可能作为发放融资融券业务的重要条件。    

  这位人士表示,中小券商即使获得融资融券,其业务规模也受到净资本额的限制。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券商净资本决定融资融券的规模:对单个客户融资业务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对所有客户融资业务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0倍;对单个客户融券业务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对所有客户融券业务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0倍。

  这样一来,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券商将成为融资融券盛宴的主要吞食者,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大客户将日趋向净资本雄厚的券商集中,中小券商则只能吃一点残羹剩饭,证券行业分化和优胜劣汰趋势不可避免。这就意味着,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将是促进券业分化重组的有力助推器,新一轮并购重组的大幕即将拉开。

  这位人士称,目前已通过评审的创新类券商和规范类券商各有15家,这些券商将是首批融资融券业务许可证的有力争夺者。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这些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券商进一步做大做强。

  做空机制起锚?

  一石激起千层浪。融资融券开闸传递出多重信号。信号之一就是,资本市场做空机制从此拉开大幕。业内人士认为,融资融券,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市场通常说的融资融券,是指券商为投资者提供融资和融券交易。简单地说,融资是借钱买证券;融券是借证券卖钱。融资融券的本质就在于暗示国内股市的做空机制即将推出。

  我国股票市场属于典型的单边市,只能做多,不能做空。而融资融券和做空机制、股指期货等是配套联在一起的,将会同时为资金规模和市场风险带来巨大的放大效应。国家放开融券限制,实际上是为未来股市引入股指期货等做空机制创造条件。融资融券和做空机制的结合,可以使投资者在下跌的市道中也能够赚钱。

  市场人士进一步表示,融资融券尤其是融券的卖空机制是以后实施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必不可少的制度基础。从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各种创新都需要卖空机制。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期货期权等的条件之一就是存在卖空套利机制。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创新,引进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期货期权,以及开发ETF等新产品,都需要以做空机制为前提。因此,从程序的合理性上来看,应先推出融资融券,再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如何控制风险?

  提起融资融券,人们很容易想起“买空卖空”,以及几年前的透支和三方监管等信用交易。这些信用交易尽管为活跃市场、推动股价上涨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引发了高度投机、高风险。目前,证券市场尚处于恢复期,行情不稳定就很容易造成投资者在融资后面临很大风险;而且,融资融券业务本身就蕴涵着多方面的风险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控制机制就成为推行融资融券业务的。  

  业内人士认为,规避融资融券带来的风险,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对信用帐户的性质和权限做出相关司法解释;建立信用交易的专用席位以防止利用信用交易做庄的行为。对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实施准入制管理控制融资融券业务总规模明确质押证券品种类别和质押比率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融资融券业务规模控制体系;证券公司要做好客户风险评估对客户资质进行认定对符合要求的客户才能开立信用账户办理融资融券业务;要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实施逐日盯盘管理、资金证券结算逐日对账等措施以确保平仓及时有效,等等。

  业内人士称,《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规则》征求意见稿为防范相应风险奠定了基础。通过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对证券公司进行风险监管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提高证券公司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有利于推动优质、合规公司创新发展和做优做强。

  全国人大财经委

证券法修改起草工作小组组长许健表示在有效的监管之下融资融券的风险将大大降低因客户融资融券存在抵押且具备平仓机制保障对证券公司而言不会形成风险。另外国外通行的做法是从货币供应量中拿出一部分提供给证券市场体系开展信用交易因此从宏观看融券不会引起过多的货币投放。

  黄 华

  业内视点

  如果在“T+0”和卖空机制都建立之后,融资融券同时操作,资金杠杆更小,套利更快。比如,根据台湾复华证券提供的融资融券合同,投资者进行融资融券交易的操作流程是投资者如欲融资,即借钱买进某只股票,可向证券公司申请融资,可融现金的上限为该股票在交割时总金额的60%,同时这部分股票须抵押给证券公司;剩下40%金额为“融资自备款”,需要投资者自己在买入股票交割时偿付——融资自备款可包含在初始保证金里。

  投资者偿还证券公司的融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用现金偿还,二是在还款期限内卖出该证券交割后偿还。比如,看涨一只股票的时候,融资买进,等到高位卖出股票后再偿还融资并交付利息,投资者赚取中间的差价,证券公司则收取利息和手续费。如欲融券,即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再卖出,融券保证金为借入证券在卖出时交割价格的90%,可为现金或证券。

  融券的偿还方式也有两种:一是投资者在低位买回该股票还给券商,二是用现券偿还。投资者如果看低某只股票,便可融券进行卖空操作。投资者还可进行资券相抵冲销交易。只要在信用账户内,于同一日对同一种证券进行相等金额的“融资买进,融券卖出”或“融券卖出,融资买进”,便可以在成交日之次日以现金偿还融资及现券偿还融券方式,将应收、应付的证券及款项相互冲抵,只结算净收、净付的款项差额。业内人士分析说,当日冲销是许多投机型投资人常用手段,适用于单日内股价波动极大、有利可图的个股,其优点在于快进快出,没有被套牢或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可为资金不足的投资人带来较大的利润。在香港,“打新股”和当日冲销相结合的融资融券,是香港股民比较喜欢的套利方式。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