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融资融券业务启航在即 > 正文
 

资本市场上更需监管创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5:20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学宾

  近日,证券业协会副会长黄湘平一鸣惊人,他透露,融资融券业务的有关规则正在制订过程中。业界望眼欲穿十余年的信用交易制度,终于有望瓜熟蒂落。

  对此消息,市场喜忧参半。一喜的是,此表态背后暗示着决策者对市场的判断已经
相当乐观。如果资本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尚未降到警戒线以下,按照惯例,管理层近期就不会在市场上大打创新牌。二喜的是,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相当于给国内股市的做空机制放行。在未来的市场中,融资融券、做空机制、股指期货的联袂亮相,将给市场创造出巨大的机会。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信用交易制度利弊互现,如何能更好地趋利避害,应是题中要义。管理层力推信用交易制度当然反映了其在风险管理上的自信,但是,信用环境的缺失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低迷的顽疾,任何改革和创新都绕不过这个坎儿。信用环境建设一日不精进,改革和创新就一日不能惠及普通投资者,从而大打折扣,甚至会被市场所怀疑,市场的机会也会被所谓的创新所窒息。以上正是市场的忧虑所在。

  实际上,目前资本市场大力进行的创新大潮更多表现在产品创新上,对于资本市场的监管创新似乎一直被管理层所忽略。广为市场诟病的“基金利益输送”、“投票门”等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恰恰是市场的监管者在监管上的“创新”不够!市场中的有识之士大多已认识到个中要害,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技术性措施。比如建立信用账户和建立信用交易的专用席位的建议,是为了防止机构利用信用交易做文章;比如,建议要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以有效控制风险。

  但是,

中国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超过任何一个国家,作为中国经济的一面镜子,中国资本市场不可能不映射出其间的复杂矛盾。以上制度大多不能照顾到证券市场中的复杂利益纠葛,难免在实施中形同虚设。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马前卒,资本市场上的监管创新同样需要协调和规范各相关部门的行为。从过程
审计
到从业人员的资产公开和高薪养廉以及一系列严刑峻法的引入,都需要拿出产品创新的勇气和智慧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资本市场要想成为世界上有
竞争力
的市场,就必须有一系列监管创新,建立世界上最严厉的监管体系,从而以法立市,以法强市。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