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七月流火·私有化·胴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0:17 中国证券报 | |||||||||
文/曹腾 文化人大概都知道去年7月发生的一场“笔墨官司”。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到国内某知名学府发表演讲,该校校长在欢迎辞中使用了“七月流火”一词来表达对郁先生的热情。殊不知,这一措辞在纠错能力特强的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从《诗经》考证,看似“很热”的“七月流火”其实是指进入七月后,大火星向西而下,意指天气逐渐转凉。
理应为文化人表率的名校校长,居然犯下如此“没有文化”的错误,于是乎,诞生了很多诸如“国学衰落”的评论和感慨。不过,网络的开放性就在于对任何事情都会有不同声音,这边的评论刚热辣辣出来,那边又有人说话了,既然包括校长在内的那么多人都认为“七月流火”就是热,看到“七月流火”就流汗,又何必非要大家背脊发凉呢,不还有词义的变迁吗? 目前来看,“七月流火”的争论还不会有什么结论。而在资本市场上,最近也诞生了一起类似“七月流火”的事件,这就是时下很流行的“私有化”说法,其始作俑者则是国内石油界的两位巨头。而之所以说中石油、中石化的“私有化”与校长的“七月流火”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原因在于,此“私有化”正好与典籍里的“私有化”意义相反。 收购子公司实现退市的资本运作被称之为“私有化”,这大概是源自香港市场。像2004年AB公司要约收购哈啤事件,就被香港商报起了个“AB将私有化哈啤”的标题。在内地市场,随着两石油巨头对子公司的收购整合,这层含义的“私有化”方始勃兴,新鲜时髦如同“超女”结束时的“PK”。 而传统意义的“私有化”尽管没有《诗经》那么久远的历史,但在人心的深入上则远远超过了“七月流火”。其词义也非常直白,就是把公有的资产(包括企业)变成私人所有,是从所有制的角度作出的界定。单纯从词义上看,中石化“私有化”的说法亦有其可取之处。因为收购股份完成后,上市公司或公众公司将变成由单一或少数股东持有的企业。在此,“私有”对应的是“公众持有”,“私有化”强调的则是资本运作的目的和结果。 这样看来,此“私有化”虽然在所有制意义上与彼“私有化”正好相反,但也有存在的理由。其语言学“错误”程度似乎不及校长嘴里的“七月流火”,但另一方面,“私有化”三个字涉及的又远不仅是一个文字学的问题,在它面前,“国有资产流失”几乎都成了一个婉辞,指望它在短时间内被各阶层人士认可和接受也不现实。更何况,新鲜时髦的背面往往就是怀疑和轻视,好比超短裙。 不过,在十几年的发展史上,今天“私有化”遭遇的尴尬比起资本市场创始时受到的诘难,又实在不值一提。中国资本市场本身就是在摆脱“私有化”帽子的基础上诞生的。证监会第一任主席刘鸿儒曾回忆,当年是如何援引马克思给恩格斯信中关于“股份制作为最完善的形式(导向共产主义)”的论述来消除“私有化”顾虑,如何通过国有企业股权比例控制来体现公有制为主的原则。其时围绕“私有化”观念的冲突,让历史回顾者唏嘘不已。 然而,为防止“私有化”,资本市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股权分置的形成即与国有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设置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或多或少成为今天“私有化”的原因。历史像是开了个玩笑,多年以后,资本市场又要再次为“私有化”苦恼,而这次的“私有化”,其内涵却又是当年的“公有化”。 所幸的是,苦恼的主体基本局限于伏案的财经记者和编辑,苦恼的内容则是为中石化的行为再创造一个言简意赅、不致引起歧义的表述。这都好说。毕竟,中石化的动作并没有受到“私有化”实质性的干扰,资本市场也只是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这本来就是平常的资本运作——没有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只有热烈的技术探讨。“私有化”轮回,折射的正是十数年间“资本”观念的潜移默化。 回到“七月流火”上来,由于“民意”还没有上达到典籍,出于对《辞海》和规则的尊重,形容热情时最好还是别用它。“私有化”亦是如此。不过作为思想的载体,语言终将反映认识和观念的变迁,就像“胴体”,本是特指牲畜屠宰后,除去头、尾、四肢、内脏等剩余的部分,毫无美感可言,而在经过无数次的“错误”强化之后,词典中又增添了注释,亦可指人的躯体,至此,“胴体”的活色生香终于得到承认。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