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市场研究 > 正文
 

新会计准则分析 长期利好证券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 08:29 中国证券报

  编者按

  日前,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引发了市场对上市公司潜在业绩波动的热烈讨论。不过,从证券投资角度看,仅仅讨论企业会计利润的波动是远远不够的。本版今日刊登的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即从股票估值、管理层行为决策的相机调整以及会计政策变更蕴藏的投资机会等视角,多维度地剖析了新准则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徐继强 黄燕铭

  合作人:王鹏 刘晓燕 郑宏标

  新会计准则相对于原准则,在会计处理上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现行的是16项企业会计准则,而新准则的数量达到39项,在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新会计准则由1项起基本财务框架概念作用的《基本准则》(以财政部令形式发布)和37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1项首次采用新准则时与原准则进行实务衔接的办法组成。我们建议投资者在阅读新会计准则时,关注《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在3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某些准则会对某些行业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准则以及他们影响的主要行业整理出来(见下表)。

  业绩波动不会明显影响股价

  目前投资者普遍关心新会计准则启用后,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市场预计这将在2006下半年至2007上半年反映出来。我们将上市公司接下来可能的业绩波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实施准则前,上市公司可能进行的会计政策调整。我们在这一阶段主要关心上市公司可能会在新准则实施前,针对新准则中增加的某些会计处理的限制,提前进行账务调整,最典型的可能就是将在新准则中规定不可转回的减值准备提前转回;二是准则实施时上市公司根据新准则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调整以及由于采用更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政策后,所产生的业绩的波动,比如资产从以历史成本计量转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引发的连锁反应。

  准则变更导致的会计利润变动是否会引起股价的变动?

  其实,这个命题在国内外许多关于有效市场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研究报告都已经被阐述过。如果市场有效,准则变更导致的会计利润变动不会引起股价的变动!因为,股价是由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预期现金流以及因承担投资风险而要求的报酬率决定的。会计政策的变更,只是影响会计利润,而不改变公司现金流以及投资人短期内的信心,那么,对公司的股价就不应该产生影响。基于以上理由,我们认为前段所述上市公司启用新会计准则前后两阶段的业绩波动不会明显影响公司股价。

  对于第一阶段,上市公司将所计提减值准备的转回,只是对以前业绩的重述或修正而已。可能在06年出现大额减值准备转回的公司会是那些在以前年度通过计提各项减值准备隐藏了利润,或者需要并可以通过减值准备的转回来达到某些经济指标要求的公司。由于季报、中报不需要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因此,上述公司的确可以比较容易地在06年的季报、中报中对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进行调整。但这只是会有助于投资者重新认识那些前期超额计提的公司的资产质量而已。

  对于第二阶段,会计政策调整后可能造成的业绩波动,由于涉及众多公司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很难进行精确的测算。但是我们更倾向于认为“企业目前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其账面价值普遍低于其公允价值”,尤其是对于那些仍在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长期资产更是如此。而且,新会计准则中,对许多会计业务都将以公允价值来计量,并且多项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通过损益反映。因此,我们认为采用新会计准则后,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提高境内外股票估值可比性

  在股票估值中,虽然现金流贴现法的科学性要远高于对比法,但是由于对比法简单实用,因此它一直是证券投资界使用最多的估值方法,最常用的无疑是PE和PB等指标。

  目前,国内分析师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股票估值时,往往将A股公司与香港、美国或西欧等市场的同行业公司进行业绩和估值水平的比较。暂且不论A股公司与境外公司所处的成长性、经营风险等方面的不同,仅仅从会计上来看,这种做法就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事实上,由于会计政策上的差异,我们在直接比较A股公司与境外公司的业绩以及PE、PB等指标时,很有可能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在进行业绩比较和估值水平比较时,关注不同公司之间会计政策的差异非常重要,尤其是当我们将此类比较作为对A股公司投资意见的重要依据时,更是如此。

  这次会计准则的改革,本质上是一次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如果我们对比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虽然在个别方面还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异,但一致的程度相当高。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并不只有中国,目前欧盟、香港、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已经使用国际会计准则或已经实质性趋同,美国的会计准则也正不断朝着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方向进行修订。因此,采用新会计准则后,A股公司与境外上市公司之间的业绩与估值水平,将更具有可比性。

  这种可比性的提高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股票估值这样一个技术领域,而是会降低中国投资人了解境外上市公司以及境外投资人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成本。会计准则的趋同,消除相互之间理解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的隔阂,必将促进国际间的贸易与投资活动。这次会计准则的改革,将对QFII投资人进入中国A股市场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购并中国企业的积极性的提高,产生长远的影响。

  费用资本化蕴含两大投资机会

  虽然会计政策与方法本身的变动所导致的会计利润的变动不会影响公司估值水平,但是,通过解读新会计准则中对某些会计政策的调整,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国家对某些产业政策的变化,再结合国家其他相关的税收政策的变化,我们的确可以从新会计准则中,洞察到新的投资机会。

  首先,开发费用资本化将显著提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在新的《无形资产》准则中,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允许将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准则将无形资产的开发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能够满足相关条款规定时,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

  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无疑会提升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从而提高他们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如果我们用更开阔地视野来看待此项会计变更,将其与国家最新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联系起来,我们认为,此项会计变更的意义不仅在于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更是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政策扶持。《纲要》中提到,国家将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我们认为,会计及税收政策的配套,将使得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实现长期的同向增长,如决策正确,这将使相关公司进入一个发展的良性循环周期,并提高估值水平。

  其次,借款费用可资本化范围的扩大将使生产周期长的先进制造业公司受益。

  在新《借款费用》准则中,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如果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可以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这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并且,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允许资本化。

  这项规定,对于目前证券市场上广受关注的先进制造业是有利的。由于许多先进制造业公司的生产周期比较长,而且借款金额巨大,因此实施新会计准则将会提高此类企业的业绩。我们注意到,相关国际会计准则中,对于可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要求比中国更为苛刻,要求借款费用必须很可能为主体带来经济利益时才允许资本化。我们认为,《借款费用》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及差异化,也隐含了国家对先进制造业的扶持政策,而且,新的《无形资产》准则中,对开发支出资本化的规定也适用于先进制造业。这种会计政策的变更,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当前的会计利润上升,关键在于改善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指标,从而提高经营者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其实,除了先进制造业以外,当前广受投资人关注的军工企业同样如此。不过由于上市的军工企业多是所属军工集团的某一生产车间,因此上市的军工企业可能不是最大的受益者。

  推动资产重估防止利润调节——新准则对申万重点关注公司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相对于旧准则、实务或规定,有着非常大的变化。例如《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对子公司股权投资收益确认的改变、所得税会计方法的改革、债务重组中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确认重组收益、非货币性交易中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并确认置换收益等,相对于原会计实务都是革命性的变化。

  考察到具体的上市公司,由于企业多元化以及相互参股的原因,其实我们很难简单地用利多或者利空来综合判断它们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因此,我们只能针对某些会计处理方法的改变,来分析它们对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重点研究的300家上市公司的影响。我们分析所涉及的准则包括:《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存货》、《套期保值》。

  1、《投资性房地产》:推动资产重估

  新准则要求将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长期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企业拥有并已出租的建筑物划分为投资性房地产,根据新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并且,新准则倾向于让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法进行计量。企业在首次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原以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我们认为相关企业将会调增留存收益。

  从证券市场的角度看,公允价值法无疑是与当前投资人津津乐道的“资产重估”概念相一致的。目前,确实有一批房地产、零售以及酒店类的上市公司,他们所拥有的物业价值已经远远超过账面价值,个别公司甚至超过了股票的市价总额;公允价值模式的使用,似乎可以为这些股票的价值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即使有些资产重估概念公司所持有的物业还不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然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在税收上如何衔接?毕竟这个问题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

  目前市场普遍关心企业在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调增的留存收益在税法上是否需要征税。我们认为,由于税法上对企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强调的是收付实现制,因此,对这部分留存收益,估计进行征税的可能性比较小。

  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由于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因此,可能会增加企业的应交所得税。就目前的信息而言,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给出结论,但我们认为如果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房地产后将使原来折旧摊销的税前扣除效应消失的话,对此类企业将会不利。我们曾就此问题拜访过一些房地产企业,不少企业表示,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在税收上不利,则他们有可能还是倾向于使用成本模式。

  2、《减值准备》:防止利润调节

  在新准则的规定中,有多项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得转回,设计如此严格的一刀切规定,估计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调节利润,这再次反映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本身是一种博弈。

  在新会计准则中,适用《减值准备》准则规定的资产,主要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的股权投资、商誉、生产性生物资产、某些权益工具、矿区权益等。在下表中,我们列出了申万重点公司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三项合计数占公司05年中报两倍税前利润的比例达到20%以上的公司。对于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公司应予关注:1、在03至04年出现行业景气高点、业绩大幅上升的同时大量计提减值准备;2、05至06年由于行业景气下滑可能导致业绩回落的公司。这些公司很有可能会在新准则启用之前,转回以往年份计提的减值准备。

  3、《存货》:取消先进先出法

  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存货流转的后进先出法,从理论上讲,企业从后进先出法转向其他方法,如先进先出法时,会造成企业毛利的波动。并且,如果是在一个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使用后进先出法还可以降低税收,因此,转向先进先出法会对企业不利。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在当前的中国经济环境中无需考虑,因此,后进先出法的取消,对原采用的企业影响不会很大。

  4、《套期保值》:确认浮动盈亏

  新准则要求企业确认在套期业务中的浮动盈亏,并且根据《金融工具列报》准则,需要将相关衍生工具在报表上予以列示。因此,采用新准则后,企业在套期业务上的浮动盈亏将会影响公司的盈利,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有关套期合约的公允价值,也将使投资者更能把握公司在套期业务上面临的风险。由于各企业套期业务的发生没有连续性,并且业务规模变化也很大,因此,我们无法进行量化测算。申万重点公司中,有套期业务的公司主要集中于有色金属与银行板块,并且,有色金属板块公司开展套期业务的规模比较大,江西铜业和铜都铜业的比例可能都要达到30%以上。

  公司管理层行为决策将有调整

  虽然单纯会计利润的变化不会改变公司的估值,但是,我们认为新准则中某些会计确认方法的变更会改变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及某些投资决策,从而导致上市公司价值的改变。

  1、持续注入上市公司优质资产

  原《债务重组》准则不允许债务人将债权人的让步确认为重组收益,但在新准则下,债务人将可以确认重组收益。因此,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面临“ST”的情况下,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保住“壳资源”的考虑,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也会产生相同效果,大股东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方式,来不断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虽然这些非经常性损益不会直接改变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但优质资产的注入的确会提高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甚至还有可能令上市公司的成长出现拐点。新准则将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

  2、增加对员工的股权激励

  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将可以施行股权激励计划,而新的《股份支付》准则也使得上市公司在操作时有规可循。

  上市公司施行股权激励计划,将会改变公司人力成本的支付方式,从而改变公司现金流的流转。但上市公司对关键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进行股权激励,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很难判断。上市公司很可能因为施行股权激励后,得以确保珍贵的人力资源,从而在竞争中取胜;但也很可能给予员工过度的激励,从而令公司价值受损。

  3、调整无形资产满足融资规定

  前期证券市场流传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草案)》(未正式发布,下文简称为《草案》)规定企业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但允许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用益物权。新《无形资产》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限于直线法,并且对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因此,企业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规避草案的限制。

  由于在《草案》中,在计算公司盈利时对非经常性损益做出了限制,因此,企业不大可能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利益输送,来满足《草案》对公司盈利能力的要求。

  4、可能采用新的盈余管理手段

  会计准则的修改本身不能完全消除企业的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的目的是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并且对决策更加有用。因此,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来根据对公司经济预期的改变调整会计政策。但是我们担心,针对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可能会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应对。

  我们以新《固定资产》准则的规定为例。新《固定资产》准则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当使用寿命预计数及预计净残值与原先估计有差异时,就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虽然新准则仍然要求企业只有在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才能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的金额都比较大,企业只需通过对折旧年限的调整,就可以对业绩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而且,在新准则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的改变都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对于这些问题投资者应当引起注意。

  5、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逐步完善将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的加强体现在各个准则中,《分部报告》的发布正是体现了监管机构的决心。而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企业并购将产生深远影响。

  《分部报告》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分别根据业务的性质披露业务分部报告和地区分部报告,并将其中的一种分部方式作为主要报告形式,另一种分部方式作为次要报告形式。对于主要报告形式,企业需要披露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损益、分部资产总额和分部负债总额等信息。企业在次要分部报告中,需要披露分部收入和资产等信息。并且上市公司各分部间的转移交易应当以实际交易价格为基础计量,转移价格的确定基础及其变更情况,应当予以披露。

  《分部报告》的推出,对于证券投资者及证券从业人员,将是一个巨大的利好。证券分析人员将可以从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中,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更容易取得归属于各业务的数据,从而在建立盈利预测模型时,对公司业绩进行更准确的预测,降低投资风险。

  由于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会使上市公司业绩的可预测性增强。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更强调公司的会计政策需要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并赋予企业很大的调整会计政策的权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投资者分析的难度。

  但新准则仍然无法杜绝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性,这在香港、台湾甚至会计和法律制度非常完善的美国证券市场已经被证明。对于投资者而言,无论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方面做得是好是坏,都需要他们睁大自己的眼睛。

《投资性房地产》等准则对某些行业公司有很大影响
  
     准则名称                         受影响行业、公司
《投资性房地产》       主要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
《生物资产》           主要应用于农业的上市公司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金融资产转移》       主要影响银行及其他金融板块上市公司
《金融工具列报》
《套期保值》           受影响最大的是有色金属板块上市公司

《原保险合同》
《再保险合同》                   主要应用于保险公司
                        
《石油天然气开采》        主要应用于某些采掘类上市公司
                  (目前A股市场上,主要有中国石化与中原油气)
  
资料来源: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注:这里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对公司利润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在会计披露上的影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