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思想] 神秘"12"周期巧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00:57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张军

  张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系教授,博导

  之所以国际上那么多经济学者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上,是因为他们相信经济发展的周期循环。但是,对于12年一个周期轮回的研判,我总
觉得在理论上还缺乏说服力。

  年前应邀去新加坡讲学,台下多为工商界资深人士。午饭时分大家与我在饭桌上谈天说地,从南洋大学与政府关系那段不完全公开的历史到石油价格的飙升,再到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家各抒己见。说到目前的中国经济,话题总难免要转到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前景上来。我问在场的新加坡朋友该怎么看中国的楼市,他们对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的前景还是一致看好的。

  有一位60年代南洋大学的华人校友,有博士头衔,很是健谈。他说,接下来几年中国的楼市一定会走好。我问为什么,他告诉我,据他观察世界百年风云变幻的心得,在国际风云变幻的背后似乎都有一个可以推算的12年周期轮回现象,但他自己无法解释清楚为什么。

  不用说,未来几年影响中国

房地产市场的最大事件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这"两会"均是世界级的,其影响当然要超越北京和上海,该是大事件。把这样的世界级的大事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联系起来,该不是牵强,而是逻辑。我前些天与国际上著名的澳大利亚麦格理证券公司的中国事务经济学家在上海会面时,也谈到奥运会和世界博览会可能对
中国经济
增长的影响方式。实际上,国际上观察中国经济的人士近来也都关注2008年奥运会这样的大事,而且大多数在国际财经机构任职的那些中国事务经济学家看来,奥运会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周期的"截止日期"。换句话说,他们现在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奥运会之前,因为他们知道,谁也不愿意在奥运会之前对中国经济打赌,而之后的事则另当别论。

  说来也巧,如果按照12年一个周期的"假说"来推算,那么,1997-1998年应该是上一个周期的转折点。这好像也是不错的。亚洲的金融危机发生在1997-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走入低潮。而在1997年之前的1985年,由于1985年OPEC决定增加石油配额导致的价格战使得1986年的

国际油价暴跌近50%,极大地促进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如果从1985年再往上回走12年,那就是1973年前后,而这正是中东战争和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时候。在1973-1974年间,世界石油价格翻了一番,世界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萧条。再往上数12年,应该是1961年。而在世界经济史上,1961年的确正是一个上升周期的开始。经我查证,1961年至1971年,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1%,而石油消费年均增长7.4%。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石油消费替代煤炭,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标志着全球"石油时代"的开始。

  不过,即使可以这样按照12年的跨度再往上继续追溯,去寻找世界上的重大事件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我也相信这个12年周期现象更像是一系列的巧合,在经济学理论上并不是很有说服力。唯一让我好奇的是,为什么是12年而不是10年?我知道,在那些以技术变革为依据的长周期理论里面,有一个所谓中周期的说法,也叫朱格拉周期。中周期一般是10-12年左右。在我从新加坡飞回上海的飞机上,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是12年为一周期的真正答案也许与另外一个关于政治的周期相关联。

  我们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治或者政治领导人变更的最低年数是4年,或者3年,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政治周期的平均长度大概总是3或者4的倍数。从这个角度看,很显然,12这个数字肯定比10优越多了,因为12既可以被4除尽,也可以被3除尽,而10则不能。我的猜测是,世界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应当与执政者和政治家们的活动周期有关。因此,国际上的政治周期与经济的商业周期之间总是有那么多的瓜葛在里面,这是西方主流派的宏观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已经探明的事实了。

  两年前,我看到有人写文章说,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至2004年应该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经济周期。1979-1991年为第一个经济周期,1992-2004年为第二个周期。现在看起来,这个划分也恰巧以12年为一轮回。在第一个周期里面,中国经济经历了1978-1988年间的持续上升和1989-2001年的调整阶段。而在第2个周期里面,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著名的"南巡讲话"是一个重大事件,它开启了新一轮经济繁荣的闸门。

  这些年,我没有特别关心周期现象,也没有留意学术圈关于周期的文章。但我依然好奇的是,12年经济周期现象真的不只是数字的巧合吗?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