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农村建设一号文件 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 08:12 中国证券报 | |||||||||
本报记者 上官卫国 刚刚公布的中央和国务院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无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看,文件精神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对于一大批产业的成长、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构成强劲的政策支撑。许多专家指出,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和配套措施,将为我国经济打开广阔的增长空间。
多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积累的突出矛盾之一是投资与消费失衡,本应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消费总是难以振作。形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具有强烈消费意愿的8亿农民由于收入增长缓慢而消费能力渐弱。统计显示,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55元。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种社会福利,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实际上更大。只有千方百计持续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消费这架“马车”才能欢快地跑起来。 当前,启动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2005年我国含关税的税收收入达36144亿元(不含农业税收),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可用财力当在46200亿元之上,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同时,连续三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已经使得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等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启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消耗这些产业的过剩商品,减轻结构调整的压力。 有专家估计,目前我国有60%的行业生产能力过剩40%,80%的行业生产能力过剩30%。到哪里寻找一个30%的市场需求呢?就是要到农村寻找。如果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每百户农户电视拥有量提高10个百分点,现在的电视产量就能消化掉,洗衣机也不愁没有销路。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六通、五改、两建设、一提高”。“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厨、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两建”即建公共活动场所、建集中垃圾处理站;“一提高”就是发展新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专家指出,政府从财政上支持引导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为此,要在”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要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真正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广大农村。 据悉,今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并将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些举措无疑将为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奠定坚实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投入将稳定增加,社会资金的投入将逐渐增长,农民创收增收的条件将不断改善,乡村城镇化也将随之有序展开。可以断言,这几种关系的良性互动,将为我国二、三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发展天地,也将不断提高我国一产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程度;一个由5亿多城镇居民组成的市场,必将拓展为一个由13亿全国居民组成的大市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