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够慷慨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 08:05 中国证券报 | |||||||||
本报记者黄立锋 “中美人均GDP相差38倍,但中美人均慈善捐款额相差7300倍!”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徐永光先生这样感慨。 徐永光先生的感慨背后是深深的无奈。美国慈善机构每年收到的民间善款多达6700
看过了这些对比之后,再来看另一组数字:2004年胡润中国富豪榜上50位慈善家共捐赠了13.5亿元人民币,占其所拥有财富的3%,而《商业周刊》上美国前50名慈善家5年内共捐赠了650亿美元,占其所拥有财富的45%。 巨大反差的源头看起来似乎就在这里。中国的富人不够慷慨,缺乏同情心,这是大多数人对于中国慈善事业艰难困境的解读。然而,果真如此吗?不是这样,在笔者看来,怪不得富人悭吝,当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缺乏慈善意识的时候,不可能要求富人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只有当慈善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之一,但凡衣食无忧的普通人、甚至粗茶淡饭度日的穷人也能定期或者不定期捐赠、救助他人的时候,富人参与慈善才会成为集体层面的行为。 定期或者不定期捐赠几元钱或数十元钱,相当数量人群均可负担;而“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之中,就包括了同情和慷慨。一个泱泱大国的13亿国民集体表现出对慈善的“无意识”的时候,一定是社会的某些机制出了问题。推究起来,除了往路边的乞丐碗里扔一个硬币,中国的老百姓想要参与慈善其实也殊为不易。 诸多障碍之中,最具“杀伤力”的莫过于税收制度。许多人认为,中国的税收制度对企业和富人捐赠的免税鼓励不够。其实事实不尽如此,中国税收制度一样对捐赠有免税,对某些领域,如农村义务教育和养老机构,鼓励力度之大甚至超过西方。然则何以依然收效甚微?是税收减免的繁琐手续吓倒了绝大多数人,造成了事实上的不鼓励捐赠。 另外,把绝大多数中国人阻挡在慈善这道神圣之门外面的,是政府对慈善事业的过分主导,这导致了政府机构的低效率传导到了慈善事业,让民间、让大多数有志之士望而生畏。 在中国注册一家慈善机构,首先必须经过工商登记机构和民政机构的审批,此后仍旧需要接受“双头领导”。审批制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各类慈善机构不过200余家,与美国的150余万家相比,简直沧海一粟。而“两个头”的结果,就是慈善机构活动空间大大缩小,只能坐等救助上门。 与各类民间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NGO)和非盈利组织(NPO)的备受限制正好相反,一些政府主导的慈善机构却大摇大摆地享受偏食。根据相关法令,中国纳税人的捐赠,只有向事先得到国家批准的特定基金会捐款时,才能得到税收的优惠体现,否则一律不予承认。 那么中国的慈善事业就注定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吗?不,当然不。只要政府的手不伸得太长,政府的眼睛睁得雪亮(监督),再辅之以恰当的鼓励宣传,假以时日,民众的心也就会热起来,手就会伸出来。到那时候,中国的富豪们就会明白“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而中国慈善事业也就将长大。 2005中国慈善家排行榜 捐赠金额 排名姓名公司 (万元) 1黄如论28620金源集团 2余彭年10340彭年实业 3李金元8361天狮集团 4杨澜6090阳光媒体投资 刘志强、香江集团,金海 54900 翟美卿(夫妇)马集团 6陈伟峰4513瀛通集团 7宗庆后4340娃哈哈集团 8王振滔4200奥康集团 9张力4100广州富力 10胡成中4035德力西集团 (引自胡润中国财富排行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