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对新会计准则的一点担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15:16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终于完成了。鉴于新会计准则将从明年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会计准则中又有许多新的变化,自然引起了投资者的极大关注。一些媒体开始逐一测算,哪些行业受益最大,甚至计算出将使A股上市公司2006年增加净利200亿元。然而,笔者倒是对“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颇存几分担忧。 “公允价值”难达公允
据称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是亮点。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 以前,从谨慎性原则出发,会计报表采用的都是市价和成本“孰低法”。例如,企业投资房地产,投资成本2000万元,哪怕现在涨到2亿元,报表上显示的还是2000万元;现在要采用“公允价值”了,这怎么算?你说是2亿元,一年后又跌到1.5亿了呢,岂非又要亏损5000万元?何况所谓市价2亿,也只是估估而已。“公允价值”四个字写起来容易,真做起来恐怕就不那么公允喽。 更让人担心的是,“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就拿非货币(即实物)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例如,上市公司的一块资产(或股权)账面值1000万元,却以2000万元或更高的价格出售,以前需现金交易时,证监会还规定,至少必须50%的转让款到账才能计算收益,现在好了,非货币交易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利润了。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可谁都知道,这全是空的。 负债越高包装越易 债务重组方法变革,是新会计准则的又一“亮点”。据说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即作为利润进入利润表。 债务重组收益不能作为利润、只能计入资本公积,是数年前财政部根据郑百文的个案而制定的。三联重组郑百文前,后者仅欠建设银行的债务就达22亿元,为了确保重组成功,建行豁免了14亿元,如果这14亿元全部作为利润的话,小小的郑百文岂不一下子由每股亏损两三元,一跃而每股盈利五六元,股价不要炒上天了?财政部这才制定了债务重组的会计准则,事实证明,这一会计准则对一些高负债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蓄意包装利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如今,黑变成白、白又要变成黑了。须知中国的银行多为国有(控股)银行,能否豁免债务常常取决于地方政府一句话。再则,一些关联方还可以通过一面豁免债务、一面做高业绩来操纵股价、搞内幕交易,吃亏的又是小股民。债务重组收益可以进利润的新规一来,包装利润不要太容易哦!岂非越是债台高筑,越是利润丰厚? 利润调节空间大得很 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无形资产跌价准备”,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分析人士就此推断,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并且认为,一些“隐藏利润”的行业和相关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突击冲回,2006年利润将“一飞冲天”。 虽然,谁都知道,利润是会计做账做出来的,但一项合理的科学的会计政策总是要使利润尽量地接近真实。如今,新会计政策尚未出台,有关上市公司就想钻空子了,新政策利弊如何也就可想而知。而且中国上市公司有“八项计提”,除了上面提到的四项外,还有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这四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后能否转回尚未涉及,而应收账款之类(特别是大股东欠款)今年说收不回全额计提,明年“经过努力”又收回来了,这是“八项计提”中利润操纵最主要的手段,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空间还大得很呢! 本报特约撰稿贺宛男 (观宇/编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