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今年物价涨幅将进一步回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02:55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施发启

  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采取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与此同时,近两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通货膨胀压力目前已大
大减轻,相反通货紧缩压力逐渐显露。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水平从2004年8月达到顶峰后,从2004年9月开始进入收缩期,目前已持续了16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率从2004年10月到达顶峰后,也从2004年11月开始进入收缩期,目前已持续了14个月。面对价格涨幅不断走低,人们不禁要问,在未来几年中它是否会演变成通货紧缩?宏观调控需要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施发启,经济学博士,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高级统计师,本报特约供稿人。多年从事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工作,并在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和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任兼职研究员。

  12005年物价涨幅回落主要原因

  2005年物价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

  粮食供需缺口缩小,推动本年物价涨幅回落。去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扬,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之气候条件有利,2005年粮食在2004年大幅增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产,预计全年产量将达到9600亿斤左右,比上年增长2.2%左右。随着粮食供求缺口缩小,粮价涨幅大幅度回落。2005年前11个月,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5%,增幅同比回落24.9个百分点。同时,粮食价格涨幅回落又在相当程度上带动肉禽蛋和水产品价格涨幅回落,可谓是"粮价落,百价落"。

  主要消费品总体上仍供过于求。据商务部调查显示,2005年上半年的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161种,占26.8%,与上年下半年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39种,占73.2%,与上年下半年相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上游产品涨价对下游工业消费品价格影响有限。从上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看,上游产品涨价对下游工业消费品价格影响有限。生产资料价格继2003年和2004年大幅上涨后,2005年继续保持上涨态势。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增加了下游行业的生产成本,但受市场竞争格局的制约,以及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回落的影响,这种影响程度有限。

  投资需求增长放缓促进生产资料价格的回落。自2000年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特别是自2003年政府换届以来,各地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高涨,投资冲动非常强烈。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0%,2004年增长26.6%,2005年前11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回落,带动与之相关的原材料和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土地交易价格涨幅的回落。上游产品价格涨幅的回落,减轻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压力,并缓解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产品供求紧张和运输吃紧。

  物价"翅尾"因素的影响有所减弱。2005年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8%,其中上年"翘尾"因素影响0.75个百分点,约占41.7%;当年新上涨因素影响1.05个百分点,占58.3%。可见,在本年度物价上涨中,"翘尾"因素影响已小于新涨价因素。据测算,2004价格上涨翘尾因素影响2005价格上涨0.8个分点左右,同比下降1.4个分点。随着翘尾因素影响的逐步减弱,物价涨幅将进一步回落。

  2如何看待当前的价格形势

  本轮价格上涨是在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的背景下,由于部分基础产品供给瓶颈造成的。应当看到,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市场价格总水平的温和上涨,是在经历了前几年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后的回升,特别是粮食价格仍属于恢复性上涨,粮价最高时也只是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粮食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只要维持好目前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价格水平不再大幅上涨,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或适度上涨,对于稳定生产和投资预期,调整城乡分配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无庸置疑,从目前价格走势看,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已不再占主导地位,相反通货紧缩压力在不断加大。从表面上看,物价涨幅的回落主要是由于粮食价格企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引起的。但从深层次看,主要是我国基础性的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导致要素价格严重扭曲。目前我国的要素价格依然带有浓重的行政调控色彩,合理的要素市场机制尚未建立,造成

中国经济管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疲于在行业性产能严重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之间奔波救火,几年来电力行业产能从严重过剩到严重紧缺,再到现在市场人士预期2007年电力市场将严重过剩的戏剧性"钟摆式"行业发展怪圈告诉我们,现行要素价格体制下形成的要素价格刚性,直接导致了市场资源错配,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一大阻滞。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存在消费比重偏低、投资比例过大的问题。去年以来,消费比重略有提升,但比例依然差强人意。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快速增长的深层原因,在于包括货币要素、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在内的生产力要素价格被低估。目前在三种要素价格中,除劳动力价格较低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市场供应充分外,我国的土地、货币价格均非市场化机制下形成的价格。

  另外,消费需求的不足,主要是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广大农民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导致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消费品价格不断走低。因此,切实提高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解决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性措施之一,也是防止通货紧缩卷土重来的重要措施之一。

  随着居民消费价格的逐步回落,有人担心今后几年会出现通货紧缩,即总供给超过总需求造成物价持续负增长(一般持续二个季度)。从目前情况看,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发生。之所以得出这种判断,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理由:

  一是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再加上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长期存在,经济快速增长仍将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能源和原材料,而我国人均水资源和能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水资源、能源和部分原材料短缺将长期困扰经济运行,其价格也必将呈不断上涨之势,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必然迟早或多或少传递到消费品上。

  二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在生物技术未出现实质性革命之前,粮食单产难以大幅度提高,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供需缺口将逐步增大,粮食价格将在波动中上涨。

  三是土地和劳动力价格面临上涨压力。由于我国人多地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土地需求量将不断扩大。由于国家采取严格保护耕地政策,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显现,土地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目前,由于我国拥有大量廉价农民工,使得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今后,随着人力资本投资的不断增长,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各项法规也逐渐完善,我国的人工成本还将继续增长,从而导致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压力加大。

  32006年价格形势的初步展望

  要准确判断2006年的价格走势,有必要对影响2006年价格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简要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虽存在国际石油价格的不稳定性、国际局部冲突以及恐怖主义活动、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等因素,但2006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增长水平预计较2005年有所提高。

  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展望2006年,预计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率同比将有所回落。从经济周期规律看,2006年仍将处于收缩期。改革开放以来,第五个经济周期始于1999年,并于2004年达到周期顶峰,从2005年开始进入收缩期,预计2008年达到周期谷底。从资金方面看,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速度难以出现大幅度回升,这一方面可能减小了即期价格上涨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使经济增长放缓。

  从需求角度看,预期投资需求增幅将有所回落,消费需求增长将保持平稳,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增长将明显趋缓。由于政府将继续严格控制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土地和信贷的供需矛盾仍难以缓解,钢材、水泥等部分产业出现产能过剩,企业存货增多,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加上上年同期基数较高,投资增幅可能有所回落。但考虑到目前投资在建规模较大,新开工项目较多和计划总投资增长较快,投资增长回落的幅度有限。

  尽管去年出口增长大大快于进口,贸易顺差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创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估计这种局面在2006年将有所改变。随着国家对高耗能产品出口的限制、人民币汇率调整、国际贸易磨擦加剧和基数高的影响,预计2006年出口增长将会明显回落,进口则由于国内需求的旺盛、关税的降低、美元的升值和人民币汇率调整,其增长率可能继续保持或超过2005年的水平,如此贸易顺差将显著缩小。考虑到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因此2006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将往下拉动经济增长。从生产方面看,由于投资和出口增长放缓,工业增长将明显回落,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因此经济增长率也将随之回落。综合来看,2006年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预计增长9.3%左右。

  展望2006年我国的价格形势,既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又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压力。从促进价格回升的因素看:一是由于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仍很难得到根本性缓解,加上国际市场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可能仍在高位波动,能源产品和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很大。二是成品油、电、水、天然气、煤炭、土地等资源性和公共服务性产品价格将面临全面改革,这将直接推高CPI走势。对于像成品油、煤炭、土地等资源性产品而言,长期以来它们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价格严重被低估,导致这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浪费,并危及其可持续发展。因此,调整这些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势在必行。三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将逐渐传导到下游产品,将导致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或降幅缩小。四是劳动力价格面临上涨压力。随着人力资本投资的不断增长,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各项法规也逐渐完善,我国的人工成本还将继续增长,工资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压力将逐步加大。

  从抑制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一些重要因素来看:首先,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仍然是制约物价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因素。其次,粮食价格有望趋稳,粮价对价格总水平的上拉作用将有所减弱。因此,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2006年粮价将总体趋于稳定。第三,由于钢铁、水泥、汽车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许多行业库存增加,相应投资增长也将有所趋缓,从而带动国内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的回落。第四,从货币供应量来看,M1和贷款增速较低,难以支撑物价回升。同时,存贷差的扩大也表明金融运行中存在内在的收缩趋势。第五,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加上进口关税的调低,导致进口快速增加,从而对国内相关产品价格形成向下压力。最后,2005年价格上涨翘尾的影响在2006年将继续减弱。

  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总水平运行的各种因素,我们认为2006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小于通货紧缩的压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继续回落。假定2006年新涨价因素保持2005年的1%水平,则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将最多上涨1.5%(=1.0%+0.5%)。预计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0%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左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将上涨1%左右。

  4保持物价健康运行的政策建议

  物价水平是反映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主要指标,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物价的适度上涨是好事,不仅可以增加企业效益,提高就业水平,而且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处理当前物价问题的出发点。

  一、理顺土地、资本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打破上游工业品和资源品的垄断经营模式,尽快实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由价格制定者到市场环境建立维护者的角色转换,更多地利用市场无形之手调配资源。目前相对稳定和较低的物价水平为理顺要素定价机制提供了难得的时机。为此,要加快推进水价、电价、石油、天然气、煤炭、土地价格等方面的改革,理顺价格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和改善国家对价格的宏观调控,完善对垄断性、公益性价格的管理,注重运用物资储备、价格调节基金等经济手段引导价格;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促进资源商品自由流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制定并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随着资源品定价机制的完善,通过合理价格调整来真实反映资源稀缺性,通货紧缩阴影将自行散去。

  二、在调整成品油、电、水、天然气、煤炭、土地等六个方面价格时,要积极稳妥和循序渐进,不要集中出台涨价措施。在出台公用事业产品价格调整措施时,既要考虑理顺不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又要综合考虑群众与社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注意上下游产品价格水平的衔接,重点疏导突出的,尤其是比价关系严重扭曲、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价格矛盾。对因电、水、天然气、煤炭等价格上涨而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贫困人口,政府应考虑对其进行临时性的价格补贴。除了对资源价格进行改革外,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继续下大力气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价格水平过高和上涨过快问题。

  三、扩大内需的重点需要从投资转向消费,进一步鼓励消费增长。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为此,要以城市为重点进一步拓展消费领域;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增加中低收入阶层(如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等等)的收入;继续清理限制消费的政策,并制定有利于住房、旅游、汽车等消费热点发展壮大的刺激政策,引导居民增加即期消费;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特别是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救济补助标准。在货币政策上,要在保持货币信贷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调整信贷结构,加大货币政策对消费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住房、汽车、住房装修和其它耐用消费品以及旅游、助学等信贷支持力度,适当降低消费信贷利率水平,增加对消费领域的贴息贷款等。

  四、考虑到2006年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有可能双双回落,2006年在宏观政策上应保持利率和汇率的基本稳定,以防通货紧缩卷土重来。

  看点

  ●从目前价格走势看,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已不再占主导地位,相反通货紧缩压力在不断加大。从深层次看,主要是我国基础性的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导致要素价格严重扭曲。目前我国的要素价格依然带有浓重的行政调控色彩,合理的要素市场机制尚未建立,造成中国经济管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现行要素价格体制下形成的要素价格刚性,直接导致了市场资源错配,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一大阻滞。

  ●2006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小于通货紧缩的压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继续回落。假定2006年新涨价因素保持2005年的1%水平,则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将最多上涨1.5%(=1.0%+0.5%)。预计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0%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左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将上涨1%左右。

  ●要加快推进水价、电价、石油、天然气、煤炭、土地价格等方面的改革,理顺价格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和改善国家对价格的宏观调控,完善对垄断性、公益性价格的管理,注重运用物资储备、价格调节基金等经济手段引导价格;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促进资源商品自由流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制定并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随着资源品定价机制的完善,通过合理价格调整来真实反映资源稀缺性,通货紧缩阴影将自行散去。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当前我国消费增长缓慢,消费水平较低,仍有不少商品零售价格还是负增长。目前从粮食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到工业品价格上涨,其本质上是一种"投资拉动投资"的增长模式,如果消费需求上不去,生产的扩张无异于资源的浪费。

  编余

  如何抑制通货膨胀、如何防止通货紧缩,多年来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不断出台,近两年来我国通胀的压力有所减缓,但是,对于连续走低的价格涨幅,人们发出了疑虑:通货紧缩是否会卷土重来。对此,发启先生的文章对前期的价格走势及今年所面临的价格运行趋势作了分析和展望,并为我们诠释了他的观点:今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小于通货紧缩的压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继续回落。他认为,物价的适度上涨是好事,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但是,对于土地、资本等要素价格的调整,要慎之又慎。扩大内需的重点需要从投资转向消费,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这些见解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宏观面的把握,也是对大量基础数据的一个总结,因此,对我们判断今后的价格走势以及投资决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