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券商集萃 > 正文
 

以制度建设推进证券公司振兴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 16:20 证券时报

  □海通证券 陈峥嵘 吴健

  在日趋严峻的经营环境下,券商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已成为影响券商发展和竞争的关键因素。为此,整个证券行业必须自上而下地行动起来,加快证券业基础性制度变革,实施分类监管和扶优限劣,建立证券公司市场化的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证券公司积极开展自主创新,逐步使证券公司步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证券业摆脱困境存在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数量众多而总体资产规模却在大幅缩水,资本规模偏小,资本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下,基础性业务萎缩,市场集中度下降,经营业绩下滑,盈利能力削弱等主要困境。证券公司单靠自身摆脱困境、改变现状的难度很大。

  两法的修订颁布,不仅有利于推动证券市场市场化机制和基础性制度的建立,为促进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也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其核心

竞争力。随着两法的修订颁布实施,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无疑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另外,政府决策层在许多场合多次强调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证券监管部门始终将推动证券市场发展作为主要理念。同时,国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不断向证券业延伸、渗透,也预示着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综合化正成为一股发展潮流和不可阻挡的客观趋势。

  证券业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吸引并拥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这笔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谁就能抢占先机和市场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这是取胜的关键之所在。

  证券公司振兴发展的政策建议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是针对目前证券公司存在的问题、困难及面临的风险而实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目标是尽快化解证券公司的风险,加强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推进行业资源整合,支持优质证券公司规范发展。

  1、尽快根据新修订的《证券法》,来修改与之不相适应的法规、规章,并且制定出台相关配套的法规、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证券法制建设。

  2、证券监管部门应当尽快建立一个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的专门机构,并且要与问题券商的风险处置机构相匹配、相适应。也就是说,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应当大力鼓励、扶持创新类、规范类的优质券商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当对高危类、问题类的劣质券商进行风险处置,并且逐步建立劣质券商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促使券业资源从劣质券商逐渐向优质券商集中,促进券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券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

  3、应当继续拓宽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扩展其融资途径,以解决证券公司的流动性问题。尽快赋予证券公司一般融资者的法律地位,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公开发行

股票或发行债券筹集长期资金;继续完善证券公司质押贷款及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办法,制定证券公司收购兼并和证券承销业务贷款的审核标准,在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前提下,为证券公司使用贷款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4、对于目前已可行的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品种创新,应当尽快放宽制度性限制,开启政策绿灯,为鼓励、推动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和品种创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应当尽快创造条件,实行做市商制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建立以现有指令驱动型的交易制度为基础,以做市商制度为辅助的交易系统,以推动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变革。应当允许做空,建立双向交易机制。这不但有利于培育和打造证券公司的估值、定价能力,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而且有利于丰富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水平,有效克服单边市所带来的弊端。

  应当允许券商为客户买卖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为投资银行的收购兼并、MBO等业务提供贷款融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可以选择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集中授信模式,认真借鉴它们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探索研究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

  5、加强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实现客户、信息等资源的共享,积极稳妥地推动金融机构综合经营,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拓展业务空间,构建新的盈利模式,从而增强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2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