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荐人首轮争夺战告一段落 人才将维持供需平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 16:19 证券时报 | |||||||||
□本报记者 彭露 实习记者 吴清桦 随着股改进程不断深化,备战新股日益受到业内瞩目。同时,在新股发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保荐人,也备受关注。近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构名单显示:目前的76家保荐机构中,拥有保荐人数量超过20名的8家券商,成为囤积保荐人最多的第一梯队。随着各券商保荐人数的增减变动减小,各投行对保荐人争夺战的似乎已告一段落。
与一年半前证监会公布的首份保荐机构和保荐人名单相比,广发证券、国信证券、海通证券等几家券商拥有的保荐人数量仍然维持原有水平。而惨淡谢幕的南方证券和华夏证券,其原有的数十名保荐人纷纷转投他家。旧貌换新颜,新近注册为保荐机构的建银投资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分别拥有7名和10名保荐人。在保荐人数量的多少将决定投行项目多寡的背景下,重组券商要走的路并不平坦。创新试点类券商中,除了老牌的几家券商尚数“拥兵自重”外,部分新晋级的券商拥有的保荐人人数都没超过5名。 保荐人将维持供需平衡 目前,保荐人已经褪去“新贵”的外衣,趋于平民化。但是,股改完成后,新股将再次登上舞台。新股的发行是否会让保荐人再次戴上“新贵”的光环,引发供不应求呢?对此,业内人一致认为,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保荐人短缺状况。无锡一家证券公司投行负责人预测,“从短期来看,不会出现稀缺状况。按照以前的政策,新股发行实行的是审核制,证监会在新股发行的总量上会进行控制。因市场承受力有限,新股发行数量不可能太大。何况,即使今年新股发行开闸,至年底,最多有150多家已过会的项目将先行上市,待这些公司成功上市后,大约会释放出300多个保荐人。因而,保荐人的需求不会有很大增长。” 流动将得到持续 根据一家券商的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5月保荐代表人总数为659人,首批609名保荐代表人当中有112人改换了保荐机构。对112人这个数据,多数专业人士认为这样规模的流动性属于正常范围之内,并且保荐人的流动将一直持续。 新兴、小型、重组券商向大券商“挖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流动性。大券商所拥有的保荐人数目趋于稳定,还未获得保荐资格的小券商和一些新成立的券商是“挖人”的主角。去年11月注册成为保荐机构的新时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其目前在册的三名保荐人,分别来自长江巴黎百富勤、国海证券和长城证券。而高盛高华证券也因从国信证券挖得一名保荐人而成为保荐机构。 同时,高薪和高职也是吸引保荐人跳槽的原因之一。但是,频繁的跳槽以换取高薪并非明智的选择,更多保荐人会顾及到自己的声誉而选择到一个好的平台进行长期的工作。此外,还有些个别原因如朋友合伙组建团队。 流向大券商大势所趋 随着证监会对券商的加强整顿,一批无生存能力的小券商已经或将被关闭,小券商的保荐人为今后的发展前景考虑,跳槽进入大型券商可能会成为近期保荐人流动的一个主要趋势。 在大型证券公司任职的一位保荐人对记者谈到,“目前大券商的保荐人流动性并不大。在选择证券公司的时候,公司提供的薪酬并非保荐人考虑的主要方面,保荐人更会从长远的发展前景来考虑,如公司提供的工作平台、公司的综合实力、项目的储备情况及稳定的工作团队等。因此,小券商的保荐人流向大券商或将成为近期流动趋势。” 其实,保荐人可能比证券公司更注重团队工作,更渴望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前工作的内外人际网络圈是建立在一个团队甚至是一个公司的基础上的,保荐人一旦变动,这些资源也可能不复存在。目前,有的保荐人保荐的项目正在过会,要想变动还得办理一系列的手续。繁复的程序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荐人的流动。 竭力维持队伍稳定 “让每个和尚都有去挑水,每个和尚都有粥喝”,一位负责投行内部管理的总经理这样形象的比喻自己的工作重点。各保荐机构都在想方设法维持现有保荐人队伍的稳定性。记者采访发现,小券商靠高薪和项目高提成“挖人”,而大券商除了高薪外,主要依靠团队优势来留人。海通、国泰君安和光大的投行部人士均认为,事业留人、团队留人和薪水留人,是维持保荐人稳定性的重要“法宝”。 据招商证券投行部负责人透露,其在2006年内增加了两名保荐人,预计年内还将有一定数量的增加。由于招商证券制定了《招商证券保荐代表人考核管理办法》,并制定出了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保荐代表人薪酬保底标准,从而有效的吸引和留住了保荐代表人。 中银国际一位投行人士认为,在IPO年内重新开闸的预期下,券商对保荐人的争夺将会从以往的重数量转向重质量。拥有丰富的项目资源和业务经验的保荐人的稀缺性将逐渐显现。这类保荐人将成为下一轮争夺的重点目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