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中国资本市场该刮目相看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 14:22 《经济》杂志

  文/左小蕾

  实事求是地说,十多年来人们对“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对市场的理解在两个极端之间游弋。

  一个极端是“无法无天”。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完全没有上市公司是独立法人的概念,
擅自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直接干预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损害投资者利益;上市公司也没有“公众公司”的概念,制造虚假信息,内部人控制,滥用独立法人资格,掏空上市公司,损害投资者利益,等等,都是“无法无天”的行为。

  另一极端是“政策市”。十几年来,人们一直无限眷念的“股市盛世”都与各种各样的政府行为密切联系,“政策市”根深蒂固地成为中国

资本市场的独特景观。事实上,市场经济理论明确指出“只有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时候,政府才应该进行干预”。如果市场完全由政府主导,就不成其为市场。“市场”有自身的规律,太多的干预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不利于市场的发展。过多的“呵护”使市场永远都像一个不能自理的弱智儿童。

  2006年,上市公司滥用独立法人资格的行为将受到《公司法》的制约,内幕交易、操纵价格将受到《证券法》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刑法》也将对证券犯罪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

  修改版的《证券法》、《公司法》和《刑法》可能会像美国1930年代股市崩盘后制定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一样,奠定资本市场的发展基石。

  与此同时,“

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对上市公司主体产生了极大触动:股权结构的合理化,已不是简单的股权分散,更重要的是股东意识的强化,以及对公司治理结构缺失严重性的认识;第二,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的意识增强。流动股东的意愿对上市公司股改方案的影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对自身作为“公众公司”的责任和定位的认识,使其业绩改善的压力加大,提升对股价的关注,并开始把这些与“融资”意愿联系起来,感受到市场监督和社会监督对“公众公司”的压力;第三,对上市公司的实力和价值进行一次全面地再过滤。

  在改革理念和法律的双重压力下,不仅上市公司,几乎所有的市场参与主体都在风雨之中今非昔比。

  充满压力的改革过程已经对证券公司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身体检查”。虽然有许多暂时无法解决的先天不足,但是应该看到最危险的、随时可能突然爆炸的炸弹已经拆除,由证券公司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导致关闭引起市场突发性冲击的危机概率已经大大下降。

  基金方面,成长道路也颇不平坦。虽然在投资理念、管理水平上尚不尽如人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作为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越来越多的合资基金的加盟,使基金产业的国际化和规范化进程大大提速。

  QFII在2006年的资金额将达到100亿美元,比目前的资金增加一倍,对市场的交易量和资金的影响会更加显著;由QFII带来的国际市场上的前沿交易制度、投资工具和资产配置的操作技术,及其相应的本土移植,都在加速资本市场的国际接轨。

  而私募基金也可能很快就会走上前台。

  总之,资本市场的机构格局正在重新整理,重新定位;各种制度性的建设也是紧锣密鼓。发行体制的改革、做空机制的讨论、融资融券的业务、做市商制度的尝试、交易系统的改造也都呼之欲出。是时候对中国资本市场“另眼相看”了。

  (作者系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