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急涨结束 价值发现可望带来结构性机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07:52 中国证券报

急涨结束价值发现可望带来结构性机会

  本报记者 徐海洋 北京报道

  春节过后,沪综指逼近千三关口,急涨行情结束,大盘步入宽幅震荡阶段,市场运行节奏明显改变。与之对应,投资者也应当转换操作策略,稳健追寻个股价值。

  新规则呼唤新视野

  目前,市场各方基本达成共识:股权分置改革为大盘上涨提供了根本动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股改支付对价能够直接降低A股流通股的估值水平,为投资者提供普遍的交易性机会。

  但股改导致股市运行机制的根本变化,才是我们研判市场运行趋势时必须着重考虑的因素。众所周知,任何两个市场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不同的运行规则。股改的实施意味着国内A股市场的运行规则将逐步与国际接轨,A股市场也将真正融入国际市场,成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变化意味着,市场多空力量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平衡,国内股市封闭状态下的价值扭曲和剧烈波动将被有效熨平。

  两类股东利益取向的统一,还意味着股市金融资本与上市公司产业资本之间的隔阂将被有效清除,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评判也将出现产业层面的全新视角。本轮春季行情里,由H股、B股引领的蓝筹股价值再造行情,受国际商品期货价格走势影响的资源股暴涨行情,都是上述变化的直观反映。

  应该说,上述影响和转变还远未结束,也就是说,自2005年底发端的行情仍在延续。只不过,逐步深化的过程可能会比较复杂。对于投资者来说,以全新视角看待市场,转换思维,是当务之急。

  千三之下调整空间不大

  与国际接轨意味着股市将走向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短期的急升大跌都不会是市场常态。也就是说,尽管短期市场继续上涨存在一定压力,但蓝筹股的价值承托也决定了千三之下市场的调整空间十分有限。

  在近两月指数连续上涨20%的情况下,盘面获利筹码比比皆是,部分品种的阶段涨幅完全可以与大牛市媲美。

  除了追求绝对收益的资金会选择了结盈利外,其余获利资金的卖出动力也远大于买入动力。因此,任何消息面的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它们兑现出局的理由。继上周“IPO征询意见稿”传闻之后,国航拟发行27亿股A股的动议也再一次触动了市场的敏感神经,国际商品期货价格的暴挫也使前期领涨市场的资源、能源板块成为市场主要的做空动力。与此同时,虽然大家对2006年的宏观经济预期相对乐观,但目前市场尚未获得关于这种乐观判断的数据支持,更多

股票的上涨还不能获得真实的业绩支持。在能源、资源类股票及大重组题材股等热点退潮后,短期市场很难找到全新的具有号召力的领涨品种,短期市场的确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

  不过,蓝筹股的“绝对价值”也封杀了指数下跌的空间。本次行情中,A股市场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为蓝筹股带来了价值重估的机会,中国石化、G宝钢等大盘蓝筹股既是推动市场上行的主要力量,也是大盘的风向标。在大盘转入震荡阶段时,G长电等大盘蓝筹股提前进入调整,而目前它们已普遍调整到位,没有更多的下跌空间。以中国石化为例,昨日中石化H股报收4.72港元,约合人民币4.89元,与A股5.08元现价之间仅有不到4%的价差,而中国石化股改对价的空间显然不可能只有4%。此外,类似煤炭股的价值回归、类似东方集团等的价值重估等,仍会给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上行动力。

  震荡期稳健为上

  从节后指数的表现,我们能够得出市场已经进入震荡阶段的结论。在五日均线逐步走平的同时,沪指也先后收出了本轮行情中的单日最大涨幅和单日最大跌幅。

  获利回吐压力和盘面趋活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市场频繁波动的主要原因。节后行情最大的赢家当属资源类股票,但其本周的猛烈下跌也显示了获利盘的兑现冲动,市场资金心态短期化倾向十分明显。不过,这一涨一跌的过程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商品期货价格走强并非近期出现的现象,LME铜、纽约糖等早于2005年便走上牛途,但相关A股的飙升则始于2006年。资金敢于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挖掘题材制造财富效应,说明目前A股市场投资者的心态已经明显变化,熊市情绪正渐行渐远。

  整体上看,由于支撑本轮行情的根本因素都没有明显变化,因此,行情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也没有改变,投资者所要做的只是跟随行情节奏转换操作思路。虽然大盘整体涨升的能量可能不大,但价值发现行情的深化会继续提供众多的结构性机会。对应地,操作策略也应变为稳健追寻价值股的策略。

  新浪财经提醒:>>文中提及相关个股详细资料请在此查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