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试水股权激励 > 正文
 

发改委官员:国有股权期权激励不是造富运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 01:14 第一财经日报

  专访国家发改委经济所薪酬设计中心主任徐振斌

  本报记者 张馨月 发自北京

  国有股权期权激励开闸在即,国企负责人中长期激励难在何处?

  国家发改委经济所薪酬设计中心主任、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中长期激励课题组专家徐振斌博士长期从事股权期权激励与公司长期绩效研究,创立“徐振斌模型”,因此被称为“中国期权第一人”。他认为,如何科学地确定股权期权未来收益多少及实现的可能性大小,从而合理确定股权期权的授予数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第一财经日报》: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徐振斌:1997年,红塔集团的掌门人褚时健事件引发了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的一次大地震,人们开始思考对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从而通过建立企业中长期激励消除“59”现象,给企业负责人一个“金色的降落伞”,同时保持企业长期绩效的提升,避免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第一财经日报》: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一直没有推行开的原因是什么?

  徐振斌: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这些原因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消除。

  一是法规制度的限制。主要是股票不能回购的限制。然而,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的上限是公司股本总额的10%;非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的本公司股票的上限是公司股本总额的1%。这一规定为上市公司实施中长期激励打开了重要通道。

  二是经济理论模型准备不足。传统的股票期权定价理论模型只对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现期交易进行定价,不适用于对期权的未来收益和可能性大小进行估计;无法合理确定期权的授予数量和激励力度;与公司长期绩效没有联系;变量的选取缺乏明确经济含义,参数取值没有根据实际经济过程进行控制;遇熊市行情模型失败;更无法适用于非上市公司。在我提出的新的期权激励与公司长期绩效理论模型中,克服了传统期权定价理论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缺陷,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三是出资人关心中长期激励,而企业负责人更希望拿年薪。在对企业的大量调研中,我发现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公司,其出资人或股东对产权或股权都是惜让的,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受损失者,实施期权制度既不会损失原出资人或股东的产权或股权,又可以实现对企业负责人的长期激励,所以,出资人或股东是期权激励制度的真正关心者和倡导制定者;而企业负责人一般更希望获得年薪拿现钱,或者希望获得股权奖励成为股东。国资委即将出台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期权激励的文件,将是我国各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实施中长期激励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是种种尝试存在误区影响了真正的企业中长期激励。一些学者主张通过私有化解决长期激励问题,这其实是一种误区,经营者长期激励问题恰恰是在国外的股份制企业提出来的;通过经营者购买(MBO)或变种的经营者购买,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缺少可操作性;年薪制和企业年金实际上是一种短期激励加延期分配的机制,反而强化了“短期行为”,根本不是长期激励。

  《第一财经日报》:种种迹象表明,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开闸在即,你认为,真正推行起来需要突破的难点在哪里?

  徐振斌:目前国企负责人中长期激励在操作上的难点和需要把握好的问题主要是,怎样科学地确定股权期权未来收益多少及实现的可能性大小,从而合理确定股权期权的授予数量,既不多授予也不少授予;期权的收益要与公司长期绩效紧密结合;期权激励在熊市行情中也要可行;不仅上市公司要搞股票期权,非上市公司也要搞利润期权和所有者权益期权,使各类公司和企业都有机会推行长期激励机制,解决短期行为,避免国有产权流失。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徐振斌:我国企业中长期激励启动指日可待。有人认为中国要展开一次大规模的造富运动,一夜之间中国上市公司就会创造出成千上万个千万元乃至亿元富翁,这是对股权期权长期激励的错误认识。如果真是如此,这就是当今国有资产最大规模的流失,而且是合法化的流失,千万不可把这么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的慷慨损失,随便说成是不要心疼的钓鱼“诱饵”。

  事实上,股权期权长期激励的实质是对未来增值收益的一种分配,而不是对现有存量产权的分割转让,这种制度的学名在国际上叫期权,是一种股票延伸

证券,它与证券的数量有关,但绝对不是证券的本身。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过度激励,也不能激励不足。过度激励会侵害出资人的利益;激励不足,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经营短期行为,导致国有产权的流失,有害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我们希望在这次企业股权期权中长期激励与分配改革机遇中,让中国的创新管理理论和技术,为中国企业长期发展和增强国际

竞争力,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同时,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今天,希望中国的创新管理理论和技术也能成功地走向世界,指导国外的实践,而不再是一味地进口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插图/刘飞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49,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