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IPO创新:一条螺旋式的上升曲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 00:3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邹 愚

  深圳报道

  新股发行有望今年二季度开闸,似乎已经成为普遍的预期。

  然而,当人们期望在全流通格局下有新的发行制度创新时,却发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声音。

  多样化的发行方式

  1月6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2006年的工作主线之一是,深化发行制度改革,从增量上促进上市公司结构调整。

  从最早的额度计划分配体制,到新股发行审批制,再到询价制,新股发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在不断深化。

  可以想象全流通运行机制下的证券发行制度将呈现多样化。其中,最为人关注的是首次发行

股票公司存量发行试点、推出上市公司定向发行制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资金申购以及开展超额配售选择权试点。

  实际上,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采取的是“增量发行”,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市之后,公司股份数量获得扩容,通过新股配售方式将流通股东加入到公司股权结构中来。而在海外市场则一般推行“存量发行”,公司上市之后股份数量并不会增加,只会将其中一部分股份卖给市场投资者,但公司整体股份数量并不增加。

  首发存量发行,将给国资委在某些企业的股权退出方式上提供新思路。

  分析人士认为,定向发行制度将使得企业间的并购更加容易。公司的并购成本将大大降低。“企业并购重组将是未来投资银行的一个主要收入。”招商证券一位投行人士指出。

  取消市值配售,恢复实行现金申购的呼声不绝于耳。回顾不久前的历史就会发现,新股现金申购其实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2002年,为了吸引更多资金入市以稳定市场,同时也为了打破一级市场“新股不败”的

神话,中国
证监会
出台了新股市值配售的发行政策。但是,从2005年以来,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情况屡屡出现,“新股不败”成为历史,恢复现金申购制度的呼声也甚嚣尘上。

  “由于过去现金申购获得暴利的印象普遍存在人们脑海中,一旦恢复现金申购制度,无疑将吸引大批资金进入市场,一级市场犹如有了源头活水,这对于重开IPO来说不亚于雪中送炭。”分析人士指出。

  实际上,在现金申购制度实行期间,上市公司可以获得多达上千亿资金的冻结利息,而证券公司也可以获得更多无风险收益,这些群体当然有足够动力去推动这个制度的实施。不过,在新股不败成为历史后,现金申购制度是否依然能如当年那么风光,还需时间考验。但是,这个制度被重新提上日程,无疑验证着资本市场发行制度在走一条螺旋式上升的曲线。

  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出现,将为券商稳定新股股价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

  期望大盘海归?

  尚福林的讲话还指出,要推动优质企业境内发行上市及境内外同时发行上市,支持H股公司在境内发行上市。

  尚福林此语背后的潜台词,被理解为监管层将着力推动大盘股以及海外上市的企业回归。

  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在其2006年度投资报告中亦对此做出判断,“随着股改渐近完成,再融资和IPO也将重新启动,预计一些大型优质国企将陆续登陆A股市场,使得整个市场的投资价值大大提升,投资人可选择的投资标的也大大增加,并因此激发市场的投资热情。”

  瑞银华宝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亦指出,IPO应该尽快重新开闸,让更多有质量、有规模、业绩好的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IPO应该从市值较大的企业做起,如果公司过小,流通量也相应较小,很难吸引大资金进入,对市场的影响也相对有限。香港以及其它成熟市场的经验证明,一两次大型IPO,可能会激发整个市场的活力。

  其次,应该创建一种机制,让已经到海外市场上市的企业回归A股市场。中国很多好公司都“墙里开花墙外香”,对A股市场来说是一种负面影响。

  与监管层和投资人的期望相对应的是,企业也开始积极行动。1月20日,广深铁路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内外资股东以99.85%的高票通过了于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广深铁路返回内地市场发行不超过27.5亿股A股的决议。

  此间人士指出,广深铁路等海外上市企业迫切“海归”的重要原因是,随着股改的顺利进行,新股发行重启呼之欲出,海内外的机构投资者对我国内地资本市场的投资环境大多表示乐观。

  “在监管层、投资人和公司的三方面作用下,股改之后,蓄势已久的H股及红筹股公司将会形成一股‘回归’浪潮”。上述人士指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1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