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2006:资本创新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 00:2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亚 枫

  广州报道

  当时光逶迤走进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上“创新”成为继“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另一个关键词。

  2006年初,全国证券期货监管会议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明确表示,要“以创新促发展,稳步推进市场建设,在促进产品创新、健全股票发行制度、完善市场交易制度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此前不久的《财经》年会上,尚福林更是明确表示,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产品,积极研究、稳妥发展股票期货;要不断完善市场交易结算系统,为市场提供安全、适用、高效的交易结算服务。

  于是,富有创新内涵的30多项条款,被列为2006年资本市场的重点工作之中,以创新为红线的资本市场图谱引起市场参与者的兴致。

  实际上,当前所说的资本创新,要么是对以往不合理制度的修缮,要么是将成熟市场上的制度、产品,略加改变,引入进来。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创新” 暗含着原始部族“抢先驯化”的逻辑:几个民族同时试图驯化几种动植物以备生活之需,当其中一个民族实现成功驯化之后,其他民族将放弃继续驯化的努力,而直接将这些动植物引入进来。

  即便如此,中国资本市场面对即将到来的创新,心潮澎湃。于是,“创新,中国资本市场活跃原动力”,“创新,资本市场科学发展的灵魂”等溢美之辞喷薄而出。

  机遇

  关注者众其音必洪,共鸣者广其响难绝。如果熊彼得依然健在,相信他会对这句话感触更深——他在1912年谨慎提出的“创新”这一概念,90余年之后在东方也享受到了如此尊崇的“礼遇”。

  在熊彼得的理解里,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包括: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例如,建立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创新并不等于发明。一种发明只有应用于经济活动并成功时才能算是创新。”熊彼得给创新和发明做出了如此划分。

  实际上,正是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的资本市场走出了盘桓了十余年之久的股权分置困局。

  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在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过程中,管理层着意加强创新。

  如果说,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阶段,工作的重心还在解决股权分置上;在全面推进阶段,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并改善资本市场的发展环境,就成为中心任务。比如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与以股抵债、资产重组的组合运作,改善了公司资产状况,增强了持续增长能力;通过建立上市公司回购流通股、大股东增持流通股、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完善了上市公司的运行基础。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制定了权证发行和上市交易制度……

  在监管层的时间表里,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要基本完成。而移走了“股权分置”这座“大山”,尤其是新《公司法》、新《证券法》实施之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创新空间乃至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被打开——正如尚福林主席所说,资本市场重要突破已初具条件。

  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副所长王国刚认为,从资本市场体制创新来看,需要着力解决三方面问题:

  调整分部门管理的行政体制,实行资本市场归口监管,以消解由“政出多门”所引致的各种问题;

  变机构监管为业务监管、市场监管和行为监管,取消对非证券类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

  在证券发行、机构设立等方面,取消审批制,实行登记制,变行政“管制”为行政监管,将监管重心放在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和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方面。

  从市场创新来看,要特别注意解决五方面问题:

  第一, 制定有关设立各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只要符合制度规范的就予以批准设立;

  第二, 避免运用行政机制设立各层次资本市场;

  第三, 避免市场垄断,鼓励市场组织之间的有效竞争,同时,建立市场组织的退出机制;

  第四, 分离行政监管部门与市场组织之间的职能;

  第五,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递进机制和递退机制。

  不管是体制的还是市场的,创新最终的目的是提高资本市场运营效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使中国的资本市场真正成为社会财富的集散地,就是解决资本市场的“两个轮子”——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问题。

  当前,股票市场的问题正在渐次解决,三板市场获得新生,股权代办转让市场也在建立,权证等一系列创新产品推出,上市交易规则正在修订之中……可以说,股票市场的“辐”“辏”基本成形,等到新老划断之后,这个轮子的运行较之以前,要平衡、迅捷得多。

  相对而言债券市场的问题稍显沉重,其可供创新的空间也更为广阔。2005年,在央行、

证监会、发改委等部门的推动之下,短期融资券等债券产品风行,
资产证券化
产品亦成功推出。但相对于国内乃至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空间,这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王国刚认为,应积极发展公司债券,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使公司债券成为主体性证券品种,为后续的产品创新提供基础性条件。

  在股市、债市的基础稳定之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就显得越发从容,也越发紧迫。有消息称,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年内将可能获准建立。

  资本市场向来不缺少创新的动力,只是在中国,来自于市场自发的创新力量被行政管制遏制,抑郁而不得发。如果说是次资本市场创新浪潮得以鼓动,监管层“踢了第一脚”,那么券商、基金等市场主体进而成为市场创新主体,成为创新持续永久之动力。

  中国资本市场“抢先驯化”式创新,是资本市场转轨期间、初期发展期间必须走完的旅程,历经这一过程之后,“自主创新”、成为资本市场中的领跑者,则将是中国资本市场下一个追逐的梦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