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转折时期转折心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09:26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易非深圳报道

  对于这一波行情,基金与散户态度迥然不同:基金热,散户冷;基金高歌猛进,散户半信半疑。

  面对基金的乐观,我们在这种转折时期究竟应该如何布局,是跟随基金投资的脚步
,大胆进攻,还是谨慎为上,不惜放大任何一个利空因素?这是当前投资者应该仔细考虑的全局性问题。

  谨慎是对的,但过于谨慎也许会错过机会。在这个由熊转牛的市场转折时期,也许我们要转变惯有的熊市思维,勇敢地去承受风险,博取超额收益。在目前熊市思维还很普遍的情况下,谁先走出来,谁就能受益,“12·6”行情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大转折后第一年

  2005年被公认为是中国证券市场的转折年,这已成为市场共识。大转折年中,最振奋人心的标志就是:A股市场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了。一方面由于国内投资者信心不足导致市场持续下跌使估值不断降低,另一方面股改对价导致市场估值重心进一步下移,截至2005年底,在估值方面,从PE和PB等基本指标看,A股市场的估值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

  估值基本合理,并不代表市场本身上涨,只是代表市场有上涨的价值基础,众多投资者在这一点上基本取得了共识。相形之下,国内基金与QFII更深入地看到了推动股市上升的多种价值基础,比如说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制度性变革,市场充裕的资金,以及

人民币升值等等。他们认为,股改完成所带来的制度性变革、海外投资者的加入、
中国经济
中长期发展的预期等,有望促使A股市场年内出现较大转机,因而增添了做多的信心,股票仓位一直维持高位,在构建投资组合方面采取相对积极进取的策略。

  国内很多普通投资者则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股市上涨的价值基础,在为种种利空过分担心。比如说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比如再融资要大规模启动,每一种利空在他们眼里都会反复放大,五年的熊市思维主导着他们的投资逻辑,因此他们在投资时要么离场观望,要么反复做波段随时准备离场,在“12·6”行情中,很多人踏空了。

  新股发行是不是真老虎

  很多投资者认为市场随时会掉链子,其主要忧虑就在于再融资会重新启动,他们认为新股全流通发行将加快股价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这是他们目前最大的担心,几乎是“闻新色变”。

  那么,全流通发行对市场来说,是不是一只真老虎呢?有研究人员乐观地认为,虽然要考虑新股发行和再融资的负面影响,但它们不可能影响市场的基本向上运行方向,如果新发产品质地较好同时又定价合理的话,还有可能激发市场活力。

  因为

股权分置改革问题,A股市场再融资一直处于停止状态,预计2006年市场重新启动再融资是一定的。这对市场将形成多大的冲击呢?很多投资人士乐观预计将不会对市场形成较大冲击,如宝盈基金有关人士就表示,历年股市上涨阶段都是新股发行和再融资规模加快的时期,而且目前市场上的资金也基本合拍。至于投资者担心的新股全流通发行对股价的冲击,应该在2006年难以体现。全流通发行的新股定价方式应与目前已经完成股改的G股相同,新股全流通发行的速度与规模应该会有一个合理的调控,开始应该不会太大,不会立即导致股票市场投资理念向绝对价值回归。此外,随着市场对未来股票供给逐步形成预期,全流通发行对市场的冲击将越来越小。也有基金认为,虽然会对股市形成冲击,但可能只是股市一次大的震荡,震荡之后,真正的大行情也就来了,届时才有可能成为牛市的起点。

  提防陷入“防御性泡沫”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盼望已久的牛市可能已经来临。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如果还是抱有过分谨慎的心态投资股票,小心翼翼的衡量每一个利空因素,最后不但不会赚钱,相反还有可能亏钱,因为按其投资逻辑,这些投资者一般会青睐过往的防御性股票板块,而正是这些股票,在牛市来临之际,反而会成为风险的集聚点。

  南方稳健成长的基金经理对此表示,古今中外的股票市场发展史证明,大牛市的到来同时防御性股票又是市场的宠儿,二者不但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在实践中也是不可能长期并存的,“防御性泡沫”是迟早要破灭的。

  实际上,在2006年,A股的投资主题将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比如说人民币升值、消费升级、“十一五规划”、新能源以及价格体制改革等等。而沿着“金融、地产、科技”等大的消费投资主题,基金已开始着眼长远,构筑自己进攻性的投资组合。在基金、QFII积极做多的情况下,普通投资者如果过度关心短期的利空因素,可能将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拣筹码的机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