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华宝:寻找觉醒的上市公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 21:59 中国经营报 | |||||||||
黄嵘 自QFII进入中国以来,不断地给中国股市带来新的投资理念。从“价值投资”到封闭式基金、可转债,QFII的动向一直被市场瞩目。在中国股市向“后股权分置时代”进发时,QFII又能给中国股市带来什么?日前,记者专访了QFII“领跑者”——瑞银华宝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女士和中国研究部联席主管何显鸿先生。
呼吁重开IPO 《中国经营报》:经历了五年多低迷之后,2006年中国股市会有新动力吗? 袁淑琴:首先,IPO应该尽快重新开闸,让更多有质量、有规模、业绩好的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IPO应该从市值较大的企业做起,如果公司过小,流通量也相应较小,很难吸引大资金进入,对市场的影响也相对有限。香港以及其他成熟市场的经验证明,一两次大型IPO,可能会激发整个市场的活力。 其次,应该创建一种机制,让已经到海外市场上市的企业回归A股市场。中国很多好公司都“墙里开花墙外香”,对A股市场来说是一种负面影响。 第三,必须加大新投资产品的拓展力度。权证的诞生本来是为了支持股改,但由于国内市场缺乏配套的对冲机制,导致权证发展成为新的投机工具,价格过度扭曲。所以现在的权证市场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IPO重新开闸非常重要,是否意味着A股市场可供选择的股票资源日渐稀少? 袁淑琴:IPO叫停之后,对我们的投资还是有些影响的,投资内容已经不如过去那么丰富了。瑞银刚开始买进几十只股票,再下去可能是200只、300只。目前来看,虽然不断增加的投资额度和优秀且值得投资的股票较少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还不是很突出,但问题很快会出现。如果很长时间没有新股上市,海外投资者找不到其他好股票,以后不会有兴趣再来中国股市投资。就像现在国内的基金,它们在A股的时间比QFII长,如果没有新的资源可供投资,它们的压力会比QFII更大。 “觉醒”的企业会有机会 《中国经营报》:在股权分置改革中,除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之外,QFII还在发掘哪些类型的股票? 何显鸿:我们会寻找管理层“觉醒”的股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换人的频率并不高,而国外一些CEO经常会被董事会“拿下”,原因是因为公司董事会对他们的经营业绩和公司回报都有具体要求,达不到要求,公司就会被卖掉,管理层也随之“下岗”。这种体系下,管理层的压力很大,也很具体。而中国在没有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时候,兼并和收购的活动很少,管理层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工作不保,不太可能尽责任治理公司。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大股东的股票也可以流通了,这种压力将会逐渐在国内公司上有所体现。比如说,聪明管理层会考虑,只要把业绩做好,回报率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公司就可以避免被收购的命运,管理层的“饭碗”也能保住。 我们在寻找股权分置改革后,管理层能够率先“觉醒”的公司,也就是治理结构得到改进的公司,他们的业绩会因此上升。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A股市场的走势会怎样? 何显鸿:如果因为股权分置改革促使公司治理得到改进,企业的回报应该会得到提升。如果还有很多“醒不来”的管理层,他们所管理的企业被合并收购的可能性大增,这等于打开了企业界并购良性循环的大门。这样,A股就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经济现实。 《中国经营报》:2006年你看好哪些行业的股票? 何显鸿:银行、石油、煤炭、大型的钢铁企业。看好银行业也同公司治理的改进有关。2006年国内银行会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然后向它们学习,我认为国内银行在这块可以改革的内容非常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