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自下而上把脉中国教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01:4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记者手记

  朱永新

  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缺钱、缺物、缺机制、缺服务意识,但最缺的是人文精神。"这是朱永新对于中国当下基础教育的判断。他信奉法国经济学家阿兰·佩雷的观点,相信国民的"精神气质"在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其重要程度常常会超过物质条件。

  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朱永新就带领着他的众多学生在家中集中开会探讨有关新教育实验的众多问题。这是一个被第子们戏称为"朱门会"的聚会。他清醒地意识到,目前的新教育实验最大的困难是人才,而他也希望更多的专家介入到其理论研究建设中。"还需要一个做事的人来协调全国的工作。"

  截至目前,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238所学校开展。但他的目标显然不止这些,"第一,新教育将打造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中国教育流派,要让新教育实验发展到成为流派,影响中国的基础教育;第二是打造中国素质教育的旗帜。对此,我们将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时至今日,在喧哗的教育改革话语中,叶澜、钟启泉、朱永新分别代表着各自的"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实验"跃上台前,其呈现的"三国鼎立"的态势颇受瞩目。

  学界对此曾如是评述,如果说"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新教育实验"就是一种鲜明的"自下而上"的"草根模式",而"新基础教育"则表现为一种"教育学家"所主导下的"专家模式"。

  "从当下来看,形成一套新教育实验所特有的、完备的理论话语则是关键。"张荣伟博士在其研究新教育实验的论文中说,"目前看来,新教育实验的协调作战的能力不足,还需要接纳一批有志于此的实干家来充实力量。各项行动还有待细化和统筹,其次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如何获取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如何取得更完善的发展?这是‘新教育实验’眼前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

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