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市作者评说郎咸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08:05 四川金融投资报 | |||||||||
一起虽经大肆宣扬,却被业界讽为意图以公开挑战郎咸平以自娱自肥的“清华激辩”,最终在昨晚归于平淡。尽管其结局仓促而草草,但再度把“郎咸平现象”推上了近期舆论的尖峰;而知名作家、学者羊慧明的新著《狼市·中国股市还有救吗》一经推出,也即引起强烈反响。有趣的是,在和君创业的李肃求战不得的同时,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羊慧明先生。在这十分巧合的“羊”说“郎”中,也同样巧合地涉及到李肃挑战的五大问题———
国企本身不是病根 记者:前不久,郎咸平先生曾在成都有一场激情演讲,其中涉及诸多敏感问题,在业界引起巨大轰动。最近,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曾对国有企业不向投资人———国家分红,很是担忧;对国家为劣质国企无尽的亏损“买单”行为极为不满。您曾游历世界,考察过美国等国的证券市场。据您了解,其它国家国企是否存在这种尴尬? 羊慧明:表面看起来,许多国家的国有企业都有一种通病———效率低下。但在舆论透明、法制完善、制约机制健全的成熟市场经济体,他们的国企虽然也可能效率低下,但不可能出现像 中国这样大规模的内掏外挖转移侵吞国有资产的触目惊心的现 象。说到底,中国国企的问题,不仅仅是国企本身的问题,而同样是牵涉到权力制约、民主法制、舆论透明、社会监督的问题。在权力缺少制约,舆论不能监督,社会监督弱化的经济体里,掏空侵吞国有资产往往借助权势的力量,因而掏挖行为就可能易如反掌,而且会在一种“国家”的名义下进行。这是一种“体制病”。远的不说,在我国的香港,有谁敢像在内地这样去掏挖公有资产?早就会在舆论面前原形毕露,遭廉署调查。 “郎咸平现象”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进步 记者:不管主流经济学界是否承认,这几年“郎咸平现象”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道风景,有人称之为市场“牛虻”,你对此怎么看? 羊慧明:郎先生生活在香港,他是用成熟市场经济体的一位成熟的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中国内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就看得更清楚。他被内地媒体称为“郎大胆”、“郎监管”,其实,在我国的香港、欧美等成熟经济体,一个经济学家必须具备这些本事和社会良知,才能立足。看看大摩(摩根斯坦利)、穆迪、雷曼兄弟公司财务分析师对华尔街上市公司尖锐的解剖、点评就知道了,人家是一针见血的。这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监督制衡机制,我把它称为“民间监督机制”。在华尔街,还有一些律师、会计师,天天盯着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公开信息,鸡蛋里面挑骨头,一旦挑出问题,就挑起投资人发起群体诉讼。那里的公司、老板最怕的就是这种群体诉讼,动辄就面临巨额判赔,成本太高,所以公司就不敢明目张胆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这种专业的民间监督机制非常厉害。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最终是靠公众来维护的。而我们经济体最缺少的,就是这种民间监督机制。现在中国股市上有了这样一些好的迹象,郎咸平现象就是典型之一。另外再如周梅森入选央视年度社会公益人物提名等等。其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巨大进步,将会激励这种机制的建立。社会民主首先是由市场民主来发动的,正如我与唐步云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观念大爆炸》一书中所讲的:“立脚于经济利益基础上的民主意识才是强大的。股份化将推进市场和社会民主化进程。”“市场经济不仅仅是指一种经济体制,而且也是一种在民主捍卫下的法制生活,是一种文明,它的灵魂是公平。” 市场需要民间制衡力量 记者:香港另一位著名学者丁学良不久前也语出惊人,他关于“中国合格经济学家不超过5名”的说法引来热议一片。环顾中国经济界,照理本土的经济学家应该更了解内地情况,为何却很少有像郎咸平、丁学良这样敢站出来讲真话的? 羊慧明:我前面讲了,郎先生是生活在香港那样的民主法制健全、舆论环境透明的成熟市场经济体的学者,他本身也是靠信誉、社会认可立足的。在那种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里,学者本身也受到社会众目睽睽的监督,如果他不讲真话,缺乏社会良知与社会责任感,就会被人们唾弃 ,失去市场。郎咸平所做的在香港算不了什么,但在内地却成了“稀罕”,但这种“稀罕”正是内地所缺少的,也是受到内地公众认可与尊重的。而在内地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包括一些经济学家在内的学者,思维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要有个官方认可的头衔,就可以不看社会认可度。有的人热衷于镁光灯下,奔忙于西装革履、香槟四溢的上流场合,而忽视和回避民生问题,丢掉了社会良知,有的甚至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谋士与“托儿”。以至于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某些“大衙门”的“著名经济学家”,竟会出现连小学生都不会出的计算错误;为了给去年初疯涨的房价打圆场,而把内地房地产的总量说成只占GDP的1%;还有的“泰斗”甚至公开说房价猛涨主要是农民、农民工大量进城买房造成的。郎咸平、易宪容站出来说几句话,马上遭到北京主流经济学圈的围攻。由此可见内地经济学圈的风气如何。 郎咸平的“落选”是评选者的悲哀 记者:影响力,近来已成为一个时代最时髦最“强势”的词语。去年以来在内地经济界影响最大的首推郎咸平,可他却两度落选央视的年度经济人物。甚至有经济学家指责郎咸平不懂经济,只是哗众取宠。对此你怎么看? 羊慧明:对中国主流经济圈而言,郎咸平显然是“另类”。另类就很难得到“圈子”认可,因为他触动了“圈子”的利益与神经。郎先生未入选年度经济人物,那不是他的失落,而是评选者的悲哀。大众最认可的不能当选,这样的年度人物评选机构本身的信誉也将受损。 另外,指责郎咸平的,不是经济学界的倒也罢了,如果也在“经济”这个圈子里,先扪心问问自己够不够格称“经济学家”。他们什么时候能像郎先生那样利用经济学工具成功解剖案例?有人说经济学家的责任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我想问他们,你追求的是某些小团体的利益最大化还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只为某几个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还配称社会经济学家吗? □本报记者 华桦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