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消费需求扩张渠道亟待疏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02:35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严先溥

  严先溥,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本报特约供稿人。1984年7月到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消费品流通处工作,从1989年开始主要侧重于市场分析研究工作。陆续在国内有关报刊
发表过100多篇分析文章。

  当前,内需不足原因之一在于城乡消费热点互换断档,供给与需求结构不衔接。一方面,大量豪华住宅、汽车、高价教育、高价医疗、高档旅游等高档消费品供给过多,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适合中低收入群体的房地产、汽车、教育、医疗、旅游等产品供给过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其次,城市消费与农村消费热点难以形成有效的互换机制,脱节断档明显。从总体上看,2006年我国经济将延续上年的发展势头,继续呈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作为三大需求之一的消费需求,在新的一年里也将会形成对经济的强大推动力。但要使居民购买力完全得以释放,消费需求充分扩张,仍有一些因素仍将起一定的梗阻作用,亟待进一步疏通。

  扩张消费的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育、医疗及社保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这方面的改革如果不能加快推进和制度不健全,不仅会影响2006年的消费需求,而且对整个"十一五"消费增长均会形成强有力的三大约束。

  社会保障不健全,使消费心存后顾之忧。众所周知,近几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即期消费受到严重影响。在城镇,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原来由单位承担的养老、医疗等费用逐步转由居民个人承担,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居民对未来支出增多的预期明显上升,导致居民储蓄倾向增强,即期消费相应减少。尽管对利率水平的认可度降低,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却继续增强。据银行统计,到2005年11底我国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表明居民的储蓄率仍居高不下,储蓄意愿强于购物动机。

  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严重滞后,农民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随着家庭的小型化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多,家庭养老压力明显加大,农民为了未来养老需要不得不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储蓄。

  住房支出过大挤压居民其它生活消费。随着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住房商品化迅速推进,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居民购房支出负担越来越重,购房支出在居民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与此同时,工资制度改革滞后,购房支出的增加没有在职工工资中得到相应体现,职工收入增加不多。居民为改善居住条件不得不压缩当期消费、进行长期的购房储蓄。

  教育、医疗高收费影响成为居民支出的"提款机"。近年来,居民用于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由此造成居民正常的消费支出被压抑,并对消费预期产生了明显不利的影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教育、医疗体制不健全,改革严重滞后,最突出的表现为教育、医疗乱收费禁而不止。二是政府对教育、医疗投入明显不足。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统计数字表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4.8%,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4%,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1%,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9%,而我国目前只有3.28%,距我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4%的也有一定差距。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由于过于简单的市场化改革思路,使其本应承担的公共职能及公益性质被淡化,其结果严重影响了消费需求增长,导致老百姓消费减少和有钱不敢消费。

  在基础教育中,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经费严重不足,向学生及其家庭摊派收取各类费用的问题仍然存在,子女教育支出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较高。在高等教育中,高等教育收费的改革,使得收费标准高,不少城乡居民家庭难以承受。子女教育支出已成为城乡居民家庭的沉重负担。居民用于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增加,挤压了其他方面消费的增长。

  教育、医疗和社保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问题,认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目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信心,最终刺激消费需求增长。

  物价上涨压力将推动消费价格指数上升

  今后几年,服务价格仍然存在潜在的上涨压力,是导致未来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的重要因素。

  2006年将会推动公共服务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理顺公共服务品价格与其它价格的关系,当前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存在的潜在上涨压力将会在未来得到释放,并会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推动未来价格水平上升。当前能源、水等许多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过低,不能反映资源稀缺和市场供求状况,2006年石油、电、水、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价格改革的推进,会带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未来价格水平的上升。

  国际油价变动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普遍认为低油价的时代已经结束,高油价的时代已然来临。据分析,国际油价区间将从过去的10-40美元/桶上涨到40-80美元/桶,未来的长期均价会在50-60美元/桶之间。目前我国对成品油实行政府定价,国内油价大大低于国际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国际高油价向国内经济体系传导。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放开成品油市场,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已迫在眉睫。由于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剧烈上涨的影响,同时受国内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某些环节存在问题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某些地区成品油市场出现了供应紧张的问题。

  产能过剩与供求矛盾将对消费市场产生负效应

  分析表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将是我国近期以及整个"十一五"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供给能力增长过快;二是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加强;三是消费增长长期慢于投资增长。

  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看,影响2006年以及中长期我国市场供求关系的主要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尤其是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的矛盾会非常突出。在商务部监测的600种消费品中,

纺织品服装有86.9%的商品供过于求,家用电器有87.7%供过于求,五金电料、鞋等商品全部供过于求。消费品市场上供求平衡的商品很少,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从短期看,随着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拉动国内市场旺盛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弱。中长期看,扩张期过后新的生产能力形成对市场供求平衡也将造成较大的冲击,一方面前几年工业领域大量投资所形成的产能明年开始进入释放的高峰期,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资金储备充裕,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供给能力显著增加,供过于求的矛盾将会凸显。近期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市场贸易摩擦加剧,
人民币升值
压力加大,出口增速有可能明显下滑,出口国际市场的商品将会挤回国内,进一步挤压国内市场,这有可能导致2006年市场供求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消费环境仍不理想使消费能力大为减弱

  基于长期短缺经济的背景,我国长期实行限制消费的政策。今天市场供求格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但是我们很多消费政策依然是限制性的。

  由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一些居民有能力消费,愿意消费,但是也难以消费或不敢消费,其中有些是由于不合理消费政策的限制,使居民在用电、买房、购车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费门槛较高;有些是由于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要,消费服务落后。

  如农村电费昂贵,使许多小康家庭放弃了购买家用电器的想法。在城市,不少家庭需要购买城郊住房和小汽车,但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跟不上和交通不便等,又使这方面的潜在需求难以实现。

  服务消费领域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使居民服务消费需求难以满足。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部门发展不平衡(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地区不平衡(沿海快于内地、城市快于农村),结构不平衡(高档服务供给过多,需求不足,中低档服务供给不足,满足不了广大服务消费需求);二是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低影响了居民消费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服务价格持续上涨制约了居民的服务消费。

  观念陈旧阻隔消费行为的顺利实现

  目前我国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化刚刚起步,对新消费观念的认识接受也是初步的、有限的,这是消费结构升级乏力的重要原因。

  从消费信心看,在现阶段,影响居民消费信心进而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在两个:一是假冒伪劣商品、坑骗消费者、虚假广告等非诚信现象充斥市场;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欺诈消费者现象时有发生,抑制了消费欲望,对消费结构升级产生了梗阻;二是售后服务不到位,这一点在农村表现尤为明显。从消费技能看,部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技能偏低,直接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内容和实现程度。

  第二,消费观念影响消费偏好。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浓厚,反映在消费观念上便是人们安于现状,崇尚节俭,对于时尚性消费、享受性消费不能很快地接受。虽然改革开放后,人们渐渐从过于保守中解放,但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消费结构的升级。

  综合起来看,2006年国内消费市场继续走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要保持消费的快速增长势头仍有许多梗阻需要疏通。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要重点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从产业政策方面控制重复建设、尤其是一些无效供给,另一方面则要努力扩大有效需求。同时要努力控制或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把扩大面向中等收入群体的供给体系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促进需求潜力的有效释放。

  收入决定消费,今后的重点应是控制或扭转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进一步扩大消费,关键要大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让这部分人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并有一个良好的收入预期。首先要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长效增长机制。在近年来财政持续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要加大财政工资支出,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确保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努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逐年提高最低工资保障标准。坚决打击侵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社保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防止低收入人群"因病返贫"。其三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规范垄断部门收入分配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

  [关注]收入增加后劲不足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虽然有了明显好转,但结构性需求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社会成员之间消费增长极不均衡。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将趋于下降。2006年国家将出台一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包括提高公务员工资,提高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扩大社保、医保范围等,这些对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将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目前企业效益不理想,影响居民收入的增长。2006年企业效益难有大的起色,因此城镇居民获得的市场性收入增速将趋于下降。随着政府改革的推进,政府消费增长幅度也将减速。

  事实上,从收入增长方面,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大幅度、大面积地增加收入。13亿人口,近6亿城镇人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要全面提高老百姓收入,与目前的财力相比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提高公务员的工资,以本届政府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追求目标,也难以在2006年全面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其次,收入增加,消费并不一定会相应增加。近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都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消费并未同步增长。其原因主要是居民在手中要留下越来越多的钱去应付"三大取款机":教育、医疗、住房。这"三大取款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即期消费,而且还会影响居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正常消费。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也导致人们对未来信心不足。据中国青年报最新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人们对仅靠养老金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普遍缺乏信心,57%的人觉得养老还得"靠自己另外攒钱"。

  从热点商品看,2006年预计汽车、商品房购买活动将趋于成熟和稳定,并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较为持久的动力。但在调整过程中,车、房的购买活动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如果政策不当,有可能持续偏冷,导致经济增长率持续降低,过早进入萧条状态。这对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一个制约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因此引导居民家庭的买车买房活动,应成为稳定提高经济增长的源头性拉动因素。

  农村居民增收的难度将会加大。自2004年以来,农村消费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好势头,这主要得益于粮价上涨和强有力的惠农政策,使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今后农民增收的基础仍不稳固,2006年面临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在政策方面,经过连续两年大幅度地减免农业税和增加政府补贴等措施,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可操作的空间已经很小。相反,2005年,粮食价格持续下跌,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持续上涨,10月份粮食价格已下降至0.8%,农资价格前10个月同比则上涨9.1%。2006年受生产成本推动,农资价格仍存在一定的上涨压力,而粮食由于连续两年丰产价格回升的可能性很小。粮食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粮价走低,农民增收很难。

  因此,2006年农民增收的难度将会加大。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粮价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力下降。二是农资价格居高不下。三是政策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刺激作用减弱。粮食价格的下降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不仅影响到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会对农民进行生产的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

  虽然减免农业税、发放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性增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支撑农民持续性增收的亮点不多

  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市场均衡消费。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每年以8-9%的速度递增,而农村居民收入则保持在4-5%的水平,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扩大到3.2倍;城镇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之间收入相差5.5倍,支出相差3倍。从发展趋势看,今后我国收入差距仍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在较长的时期内,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难以改变,这将影响消费市场的均衡发展,中低收入的购买力难得到正常释放。因此,缩小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消费均衡、协调增长,将是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看点

  ●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扩大到3.2倍;城镇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之间收入相差5.5倍,支出相差3倍。从发展趋势看,今后我国收入差距仍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在较长的时期内,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难以改变,这将影响消费市场的均衡发展,中低收入的购买力难得到正常释放。

  ●近年来,居民用于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由此造成居民正常的消费支出被压抑,并对消费预期产生了明显不利的影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教育、医疗体制不健全,改革严重滞后,最突出的表现为教育、医疗乱收费禁而不止。二是政府对教育、医疗投入明显不足。

  ●从短期看,随着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拉动国内市场旺盛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弱。中长期看,扩张期过后新的生产能力形成对市场供求平衡也将造成较大的冲击,供过于求的矛盾将会凸显。

  ■编余

  消费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这个引擎能不能启动是个问题。从先溥的研究分析可知,现在至少有五个制约性因素使消费需求的扩张难以如愿。从人们的消费愿望看,提高生活质量是大家普遍的愿望,但一系列的制度因素和环境条件使消费大众心存疑虑,所以现在的关键是要扫清制度障碍、改善消费环境,同时从源头也就是收入开始做好启动消费的工作。这样才能使消费这个经济增长的引擎真正发动起来,带动中国经济进入均衡发展的新轨道。

  ------亚夫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