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效应将真正减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09:06 中国证券报 | |||||||||
2005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进出口呈现“高出低进”的增长态势。目前外贸增长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追求低成本的出口竞争战略造成国民福利的净损失和国际贸易摩擦;二是人民币升值问题已成为影响外贸形势的焦点问题;三是高额的外汇储备使货币政策处于被动地位。我们认为下一步的政策取向主要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初步预测,2006年进出口增长可能均保持在15%-20%之间。
低成本战略造成国民福利的净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扩大出口一直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战略之一。但是随着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这种战略的边际成本愈来愈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此种出口增长方式下国民福利的净损失和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第一,外资、外企和出口一直享受着“超级待遇”。各地政府招商主要的争夺手段还是各种优惠政策,国家对外资企业在税收方面享有的优惠政策也一直没有取消,这实际上是各级财政对境外投资者的转移支付。巨额的出口退税一直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沉重负担。 第二,目前我国的出口优势是低成本,但是这些所谓的低成本部分是由于要素和资源定价改革的滞后而人为地压低价格,部分是由于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而不得不承受低工资换来的。这种出口创汇战略的直接后果是国民福利和国内资源的无偿转移,由此带来的巨额顺差也不见得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有多大的好处。 第三,这种出口方式正在并且将继续导致更多的贸易摩擦和国际争端,换句话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这种亏本生意并不领情。从后果来看,市场并没有换到多少技术,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多少人民收入的提高,并且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低、加工链条短、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位,考虑到资源的净流失,出口对就业尽管有较大的贡献但付出的代价也异常昂贵。 不主张人民币进一步升值 目前,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对是否必须通过升值来解决这个问题却存在不同看法。我们的看法是,尽管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但是不能通过升值来解决。关于汇率决定的理论依据有三个,即国际收支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和资产市场理论。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前两个理论支持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观点,而应用后一个理论并不支持这个观点。从国际收支来看,目前国内外汇明显供大于求,外汇储备盘子过大,因此人民币有升值的必要;从购买力平价来看,在人民币钉住美元的11年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美国的3倍以上,而通货膨胀率却相差无几,这显然也是人民币应该升值的理由。然而,从资产市场来看,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连续11次加息,美元和人民币的利差逐步加大,国际资金会逐步流向美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随之减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对人民币存在进一步大幅度升值的预期,问题就不一样了,有时升值本身就是由于存在升值预期,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自我强化式升值循环。 现在我们换一个思路,不拿结果说事,拿过程来说事,即分析一下什么造成了巨额的贸易顺差?什么造成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什么导致了人民币和美元之间巨大的购买力差距? 首先来看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顺差。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低成本,也可以理解为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偏低、能源价格偏低和原材料价格偏低。劳动力价格低是因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和劳动者相关权益保护的缺失造成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着力于提高劳动力工资而不是直接让人民币升值,两者的后果对国际市场来说可能是一样的,即达到了国内出口商品成本上升的后果,但是对国内市场而言,最起码可以明显提高外贸企业劳动者的薪酬水平,进而拉动一些消费,同时也能够迫使出口企业优胜劣汰,进行自我调整。尽管有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但由于我国能源和要素价格改革的滞后,目前资本、煤、气、油等行业普遍都存在价格偏低的问题,必须指出的是,简单地把某些能源和要素类产品的价格由低调高并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构建一个能够准确反映市场需求状况的价格形成机制才是问题的关键。 其次分析一下巨额的外汇储备问题。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构成主要包括经常项目下的顺差、资本项目下的顺差和所谓的“热钱”。由于“热钱”中的相当部分是冲着人民币升值预期来的,这里暂不讨论。资本项目下的顺差涉及到我国目前的招商引资方式问题。目前有几种做法是普遍的:土地低价或者白送;前三年实行财政补贴,实际上是变相的税收返还;地方政府许诺的招商中介费或者叫提成可达到投资额的相当比重。一方面,在政绩的刺激下各地的招商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用土地和税收为代价进行招商;另一方面,我们被迫使人民币升值来为其买单,可以想象这种吸引外资的方式很难长久。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购买力平价。资源和要素类产品的价格特别是劳动力价格是影响购买力平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把包括普通劳动者的薪酬水平在内的要素和能源类产品价格适度提高以后,只要通胀率能够保持在5%以内的水平,对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而言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与此同时,人民币的购买力水平也会相对下调。从这个角度看,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是应该的,但是提高广大企业低收入劳动者的薪酬水平和加大对要素能源类产品定价机制的改革力度更加重要。 鉴此,我们不主张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如果要解决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问题,升值不如加薪,不如进行要素和能源产品市场改革以及转变目前地方政府不择手段的招商引资方式,说到底是转变目前出口创汇导向的外贸增长方式。 高额外汇储备使货币政策处于被动地位 2005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顺差屡创历史新高,从而导致了外汇储备规模的大幅增长。由于外汇占款而投放基础货币对央行而言是一种被动行为,央行必须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信用工具来进行对冲操作。尽管最近一段时间,出于防范热钱套利的需要,央行主动减弱了对冲操作的力度,但是足以看出,巨额的贸易顺差让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处处捉襟见肘。央行为了减轻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就必须通过回笼现金或者提高利率的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但这两种方式恰恰会促进本币升值;反过来,如果央行为了降低升值压力增加货币供给或者降低利率,这又会使本来就因外汇占款宽松的不得了的货币市场雪上加霜。 我们认为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热钱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冲击。由于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热钱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占了相当的比重。最近几年,国际游资从美国的股市、房地产,一路炒到了国际原油市场,在原油总的供需格局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油价狂飙不止。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游资炒油、炒房地产(主要是上海和北京)的迹象;第二是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对外汇储备资产缩水的风险。我国外汇储备80%以上的资产是美元资产,只要美元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就会缩水(美元汇价从2002年以来已缩水40%以上)。第三是资产泡沫风险。高额的外汇储备改变了人民币与外币的供求比例,其必将强化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并吸引外资流入,而外资流入会进一步增加外汇储备并推动国内资产价格上涨,进一步强化升值预期。当本国的实体经济对此难以支撑时,外资撤离,资产缩水,泡沫破裂。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付出国民福利净损失的巨大代价,冒着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换回高额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高额的贸易顺差从而高额的外汇储备反而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处于被动地位,并且高额的外汇储备本身也酝酿着巨大的资产贬值和泡沫风险。这种以出口创汇为目的的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必须得以扭转。 禁止不计代价地招商引资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本质要求是要将对外贸易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对外贸易的增长主要通过出口产品数量的扩张来实现,主要依赖密集使用传统资源和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质量和档次都比较低下的产品的出口。而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以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为基础,出口产品以满足国际市场上层次较高的消费需求为主,是以追求出口产品更高的附加值来实现出口贸易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降低出口退税的总量和种类,对资源类产品的出口,不仅不能退税,而且要开征相关税种;立即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禁止各级政府搞不计代价和不计后果的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财政资金应该向技术研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倾斜。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改革最主要的不是升值或贬值,而是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汇率决定机制。就货币政策操作的出发点而言,没有必要为了维持高速的出口速度而人为、强制性维持一个过高的汇率水平,而是应进一步增强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以配合推动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应加快外汇市场建设,积极推出各类外汇衍生产品,为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规避外汇风险服务。继续改进外汇管理,进一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规范和引导外汇资金流入,适当拓宽资本流出渠道。但是在目前存在巨额的贸易储备,热钱大量集聚伺机套利的形势下,最需要解决的不是升值问题而是首先要打破“人民币升值预期循环”。短期内人民币不能大幅升值,甚至不能留下想象空间,以防热钱不撤,进一步强化“双顺差”增长。其次应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资本账户不能轻易放松,而是应有计划、有控制、有节奏地渐次放开。 入世效应将真正减退 从国际方面来看,随着入世后我国融入全球化步伐的明显加快,以及世界经济的明显复苏,我国外贸出口再次出乎意料地实现了第四个年头的高速增长。总体来讲,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这对我国出口以及利用外资增长将会构成一定压力。受国际油价攀升和飓风影响,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比上年有所放慢,这虽然对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但随着美国财政刺激措施逐步奏效以及灾后重建投入的增加,将会刺激美国国内需求回升和就业增加,特别是制造业将会明显回升;美国财政赤字有所好转,美元止跌回升,使经济增长的环境明显改善;欧元区经济则很难走出低迷。由于区内失业率居高难下,消费需求不振,加之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和欧元贬值,200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然乏力。随着日本银行业好转、信息技术领域调整取得进展,个人消费以及民间设备投资开始复苏,日本经济有望继续回升。总之,三大经济体的稳定增长将为我国出口增长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 但是,2006年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多,主要是: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世界性的房地产泡沫,以及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和自然灾害,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如真像一些专家预计的那样继续大幅攀升,将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我们认为,随着中东局势的逐步明朗,石油供给将会增加,石油价格有可能逐步稳定在50-60美元。总体来看,2006年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基本乐观,但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国内方面来看,从2003年开始,普遍认为随着入世效应减退,出口增速将会明显放慢,其结果是持续三年增势不但没有减弱,相反则明显趋强。究其因,一方面是人们大大低估了入世效应,中国国力增强,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渗透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走出调整逐步转暖,为入世后的中国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此外,国内政策配套及时、得力。这三方面作用加在一起形成合力,使出口连续三年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度。2006年这三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尽管2006年我国仍处于入世后过渡期,但2005年纺织品贸易所引发的种种争端,预示着今后商品出口的难度越来越大,入世效应将真正减退。国际油价高企使正在回升中的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尤其是对于正在复苏中国家的潜在风险明显增加。而国内因出口退税率调整使一些出口企业积极性降低,加之国际社会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此起彼伏,为此国家将不大可能继续出台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受以上因素影响,2006年进出口增长有可能均保持在15%-20%之间。不过,从根本上讲,中国经济能否在长期内保持较快稳定增长,主要取决于我们能不能从对外资及出口的高度依赖中摆脱出来,转为保持内需快速协调稳定增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