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应对可能出现的供给过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09:04 中国证券报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主要指住宅和汽车消费)的带动作用,相关生产资料领域开始出现短缺,部分行业的高额利润引发了本轮投资热潮。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关系的扭曲,对住宅和汽车的需求,只是一部分城市居民的需求,无法吸纳全社会的巨大产出。从现实情况来看,汽车消费在2004年就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在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压力下,除个别大城市以外住宅需求已经开始疲软,即便2006、2007两年依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是在目前的高价位之下,阶段性的饱和是可以预
期的。由于没有持续有力的最终需求带动,当本轮投资周期结束,巨大产能开始集中释放,全面生产过剩就会不可避免地到来。2005年以来出现的水泥、玻璃、钢材、有色金属和煤炭等行业所出现的过剩正在一步步验证中期过剩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协调起来共同应对。

  如果按照纯粹的市场规则,一部分企业破产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对于目前我国的情况则不然。因为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过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调控措施得当,任何供给过剩都可能是短期现象,从长期来看,过剩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只要最大限度的帮助过剩行业的企业渡过“难关”,企业生还的希望还是有的。因此应该允许投资人还款时间适当延长,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企业大规模的集中倒闭。只要企业不倒闭,银行尽管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但不会出现大量坏账,危机就不会通过银行系统向全社会蔓延。这要求央行在特殊时期必须启动特殊的信贷管理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帮助

商业银行克服困境。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商业银行有顺周期偏好,无论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多么宽松,作为商业化的银行,自负盈亏的市场规则使它们不会对效益不佳的企业继续提供足够的贷款,这时就要求财政信用介入。一旦危机发生,财政应通过向央行透支或贷款,以低息或者贴息的方式转贷给在本行业内影响巨大的企业,千方百计避免陷入危机的企业由于资金链条的断裂而倒闭。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