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妙文 > 正文
 

老证券人的回忆之三:一颗不变的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 01:1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我第一次“触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前,约1990年夏季,当时我的职业是教师,或许因为闲暇时间较多;或许因为经常琢磨着脑袋与口袋平衡,所以申华电工(以后先后易名为申华实业、华晨集团、申华控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时,就果断地参与,当时每股面值15元。显然我是为数不多的、名副其实的老股民了。但证券市场给我较大惊喜的却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在1993年开设的国债期货。我迄今还清楚地记得,我是如何无心插柳、柳成荫般地杀入国债期货市场的。

  鉴于1992年发行的面值100元国库券,在1993年的二级市场跌至80多元,为了消除这一尴尬局面,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3年10月开设了国债期货。

  此时,我已在股票市场征战多年,虽然有教训的付出,但更有经验的积累。本着控制风险的原则及“不熟不做”的投资之道,所以对国债期货只观望不参与。那时,我的职业已转为某报记者,每周五都要参加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新闻发布会。鉴于国债期货开设已有一年,但仍然呈现参与者少,观望者多的状况,时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的刘波,在会议间隙对我说,你专业知识较全,希望多写些国债期货文章,宣传宣传。刘总嘱咐当然不敢怠慢,回去以后整理了一些文字,但纸上谈兵终觉浅,所以在一朋友的国债期货帐户上,小心翼翼地一口一口(国债期货交易的最小单位)地试水。其后因为利益驱动,我一头扎进国债期货合约的估值研究中了。

  上世纪90年代初,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央行出台了储蓄保值贴补政策。该政策导致国债由固定利率变为浮动利率,对应合约的国债期货内在价值由此出现跳升。为此,我曾经在上海图书馆殚精竭虑,穷尽1990年--1994年的统计年鉴,将相关数据或抄录或复印,然后将数据导入专业公式,匡算出1995年相关月份的保值贴补率(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那时的上证报与证券市场周刊上)。其实战意义是我可以抢先获得每月保值贴补率,而市场上绝大多数人,必须坐等央行公布每月保值贴补率。因为有了这个时间差,所以我在相关合约上坚决做多不动摇,屡有收获。应验了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说句后话,因为有了那时的、自发的高等数学补课,所以1998年参加第一届分析师考试,我这个中文系出生的人,能够一举解答马柯威茨均值方差模型。

  当然国债期货的风险也是仅做股票的投资者,难以深切感受的。记得1995年初的一次同仁聚会的宴席上,同桌的两位股评人,竟然当众为327国债期货合约数浪(用波浪理论研判327国债走势)。我惊愕之极,但顾忌脸面没有吭声。不久就听说其中一人爆仓了,深感遗憾。国债期货风险甚大,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当年的“证券王国”------万国证券就是崩塌于327国债,令人唏嘘不已。

  回首往事,再环顾2005年权证品种,冬天里的一把“妖”火。笔者衷心建议有关部门以及急于摆脱困境的证券人士,在没有周密的制度准备、广泛的知识普及介绍之前,开设股指期货应慎之又慎。

  最后再叨叙几句,国债期货关闭之后,我从此在期市上刀枪入库;其后我的职业又有两次变更,一年前改任第一财经(电视)评论员。

  15年证券市场风云跌宕

  15年我的职业几经变更

  不变的是

  关注证券市场的一颗心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