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处置9368亿 资产管理公司06年能否浴火重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 07:37 经济参考报 | |||||||||
2005年12月28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首次发布系列《金融风险研究报告》,从不同角度回应了2005年初市场对四大资产公司的种种质疑。2005年初,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审计报告,该报告对资产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5种问题提出了批评。一时间,资产公司处于舆论责难的风头浪尖之中,而关于资产公司是否存续的讨论也贯穿于整个2005年。
尽管财政部2005年底明确表示,资产公司将继续存在。但各资产公司2006年处置不良资产的业绩和能否顺利商业化转型,则是其以后能否继续生存的根本条件。2006年,将是决定资产公司生或是死的一年。 6年处置9368亿是快还是慢? 这份系列研究报告称:“自1999年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资产管理相继成立以来,截至2005年6月底,资产公司综合运用清收、诉讼、破产、债务重组、债转股、拍卖、招标、债权转让、租赁、合资、证券化、信托、证券承销和推荐上市、重组等多种手段,已处置不良资产(含债转股)9368亿元,处置进度近70%(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定向对四大资产公司剥离13939亿元不良资产)。” 2004年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向东发、信达剥离1993亿元损失类贷款,并组织四家资产公司对2787亿元可疑类贷款竞标,同年信达收购交通银行640亿不良资产;2005年,向华融剥离了工商银行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四家资产公司竞标工商银行4590亿可疑类贷款。从1999年成立以来,四家资产公司共持有26409亿元不良资产,减去已处置的9368亿元,四家资产公司手中还有17041亿元存量。 2005年初市场对资产公司资产处置费用高、资产处置回收率低等问题的批评。 信达资产公司的这份报告称,“资产处置进程与回收率密切相关,在国际上也存在回收率优先还是处置进度优先的选择问题。”言下之意是,要高回收率就要放慢回收速度。 报告指出,“客观评价资产公司回收率高低,需要分析资产处置目标、资产质量和处置环境。”报告进而指出,资产公司可以做到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但在不同改革阶段,国家对资产公司的要求(尽快处置、支持国企脱困、维护深惠稳定、维护社会信用)就可能和资产公司经济利益最优原则产生冲突;报告还指出,接受资产质量普遍很低,使得其处置回收率相应较低。 报告试图用低资产质量和国家宏观目标优先的取向,在“不快”的处置进程和“不高”的回收率之间找到合理的解释。无论四家资产公司处置的进度是快还是慢,回收率是高还是低,面对政策性不良资产即将处置完毕的现实,各资产公司能否商业化转型直接关系到其生死存亡。 2006年资产公司能否浴火重生? 由于政策性不良资产总量逐渐萎缩,依赖这种业务队资产公司而言不是长久之计。处置完结后,如果不能找到合理的转型方向,将来会被淘汰。 2005年底,财政部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明确表态:一,区别对待,分别应对,转型方向、定位由各家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寻找;二,在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完结后,财政部将给四大AMC一个过渡期和相应的政策,过渡期后,仍没有出路的公司将由其他公司兼并或关闭。 实际上,四家资产公司早在此前就已为自己的2006年完成政策型资产处置之后的存续以及发展方向有了不同的尝试。 2004年6月,中行、建行可疑类贷款在四家资产公司间实施招投标,这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由政策性剥离转向商业化收购的重大转变。 而此前,信达、华融等都涉及多次托管券商。2004年,华融托管德隆系机构,信达托管了汉唐证券和辽宁证券,东方托管兴业证券,这意味着资产公司在市场化业务上有一个新的内容。 在托管问题券商期间,华融、信达、东方资产公司都借此向托管组申请券商牌照(收购托管券商)。现有消息尚未表明资产公司的这种申请尚未得到证监会的批复。 2005年工商银行7000亿损失类不良贷款和可疑类贷款在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间进行招投标,标志着资产公司全面开展了商业化收购业务。 此外,资产公司还接受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企业和给政府部门委托,开展了不良资产的委托代理业务,拓宽了业务范围。 信达公司的系列报告指出,“目前,有关部门允许资产公司开展追加投资、委托代理和商业化收购三项业务,但并没有从体制上明确资产公司的未来发展问题。”同时,该报告也显示了资产公司所希望的一个方向“发展成为以不良资产服务为核心业务、兼具投资银行功能的市场化专业金融机构”。 尽管资产公司极力去拓宽自己的市场化业务,但目前的市场化内容还是很狭窄。有评论说,“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首先要看政策性业务的完成。政策性业务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商业化发展无从谈及。” 事实上,四家资产公司在2006年里,不但要处置剩下的30%政策性不良资产,还要完美作答财政部的“考卷”,任何一项没做好,都将使得自己身陷险境。 2006年,资产公司能否重装新生?财政部的考题固然重要,资产公司的能力却是最为重要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