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金融业] 2006年 中国金融注定浓墨一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 02:2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记者集体采写

  编者按

  2006年,中国金融注定浓墨一笔。"与狼共舞"不再是只停留在口边的时髦话语,倒计时的声音已经实实在在地咣咣作响。

  狼脚步越来越近,中国金融兴奋而忐忑的"心跳"越来越快。迎狼而去,中国金融领域的每一个脚步都注定令人异常关注,因为每一步前行,都不仅事关国内金融业的竞争力和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更和每位中国居民的"钱袋子"息息相关。

  2006年又是"十一五"规划的开篇之年,站在"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面前,站在中国腾飞的梦想面前,2006年之后,未来五年……全面融入国际金融的中国金融业肩上的重任显然不啻"与狼共舞"这么简单。

  2006年,对于中国的金融业无疑是敏感之年。12月11日,我国将全面履行加入WTO时关于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承诺,预示中国的金融业将更大范围地与全球金融市场接轨。由此,整个中国金融体系也按下了全面启动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按钮。

  "两率":成为焦点

  事实上,2005年,一系列金融宏观层面的改革已经渐次铺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去年7月21日实施的人民币汇改。

  "毫无疑问,2006年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汇改主要的方向还是集中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为管理汇率风险提供新的市场、新的产品和新的交易机制方面。然而,汇率的确定离不开利率,因此要稳定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对此,李扬表示,尽管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可能还不会完全取消,但是今年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肯定会加快。

  机构:混业能否成行

  经过几年的改革,中国的金融业开始初具与国际金融机构竞争的基础,中国金融业已经部分融入全球金融业。

  然而,面对来自海外金融集团的竞争,国内机构开始寄望于依靠混业和金融创新,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曾经表示过,政府应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各种不必要的管制。

  业内人士预计,在2006年金融业加速开放的同时,混业经营将成为国内金融业的主流倾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则认为,今年将会出现几家超大型的银行系金融控股公司,它们将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多个行业,一定程度上实现综合经营。

  市场:面临大发展机遇

  同时,与往年相比各金融子市场今年将担任更重要"职能"。

  因为在微观和政策层面上,要促成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提高定价能力,就需要积极稳步推进有利于形成市场定价机制的各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

  去年债券市场新品已层出不穷,企业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等新品出现,使债券市场发挥出扩大直接融资、盘活商业银行沉淀资产的功能。业内预计,今年新金融产品还会不断出现。

  而在外汇市场上,为了适应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后金融机构规避汇率风险的要求,央行将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外汇市场主体参与新的外汇品种交易,外汇期权、期货在内的其他外汇衍生产品如果条件成熟,有望在2006年推出。

  银行业:背水一战

  北京消息(记者郑尚)2005年的最后一天,中国银行业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生儿------渤海银行正式挂牌成立。

  如果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在上一个十年中,渤海银行是政府批准新设立的唯一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那么渤海银行的成立是否也标志着下一个十年大幕的升起呢?

  全面对外开放

  2005年,中国银监会的国际化思维直接引导了新一轮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去年年底,随之而来的两大热点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一方面,"狼来了"的担忧尚未远去,而"银行贱卖"争论却又开始升温;另一方面,外资持股中资银行25%的上限将被撬动,花旗银行等巨资入股广发行的个案备受期待。

  毋庸置疑,十五规划中金融业的战略地位将继续上升,目前中国拥有约四万亿美元的金融市场,而银行业在其中占据主体。抛弃历史包袱并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银行业将蕴含巨大潜力。而国际投资能够加快促进这一潜力向现实转变,也许这的确是一个多赢的结局,正如监管部门、外资机构和国内银行所一再强调的那样。

  内部改革:打造现代银行

  与建行几乎同步的中国银行也准备就绪,工商银行的巨大工程已经启动,2006年国有银行上市将达到高潮。与此同时,小型银行如南京商业银行等也有志于上市之路。

  在2006年,各家商业银行将更为紧迫地面对8%的资本充足率标准的要求,巨额不良资产处置必须初步告一段落。

  三大决策可能一锤定音

  2006年,三项关系银行未来命运的决策可能一锤定音。

  首先是混业经营体系的建立。有消息传来,央行等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条例,以便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审慎监管、信息披露和"防火墙"制度,相信这一条例的雏形将在明年完成。

  其次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随着《破产法》、《存款保险制度》的陆续出台,银行业"只生不死"的状况将得到转变,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将相当深远。

  再次是利率市场化。目前银行流动性相当充足,风险管理机制正在得到加强,银行定价水平逐步提高,利率市场化的各项条件也初步具备。

  对内开放开始加速

  与对外开放的一样,银行业对内开放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并于近期开始加速。所谓银行对内开放,有人将其理解为国内资本更自由地进出银行业领域。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放松国内银行在准入、兼并、联合、退出等领域的种种限制。

  2005年年底,由六家城商行和七家城信社重组而成的徽商银行挂牌成立,业内人士期待城商行重组大幕就此拉开,这意味着国内银行在准入、兼并、退出以及跨区域发展等方面迎来开放机遇。目前东北、江苏、山西、河南、湖南等地区都拉开了城商行的重组大幕,东北银行、晋商银行等正处于酝酿阶段。

  据权威人士透露,《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也即将下发,银监会鼓励银行按照达标、有利、适合、市场四项原则跨区域发展。

  特约撰稿人孙飞孙立:信托业:发展渐入正轨创新激情上演

  募集资金突破400亿元

  ------2005年中国信托业继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据公开披露信息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12月16日,国内集合资金信托市场合计推出405只信托产品,共募集信托资金402.88亿元,募集金额较去年全年增长约10%,融资规模已经占据了同期资本市场融资总额的20.82%。

  ------信托业规模的猛增,加速了信托品种的多元化趋势。目前,信托业已初步形成了证券投资型、股权投资型、资金贷款型、资产准证券化型、资产受益权转让型、信托资金租赁型等多种类型的信托品种,方便了委托人根据其投资偏好选择信托类型的空间。

  ------竞争加剧,强势机构涌现。在2005年的信托市场比拼中,一部分强势信托机构的市场集中度正在有所提升,其优势也趋于明显。

  ------在分化中寻求发展模式与定位。2005年信托行业的演变趋势是半开放、半封闭式的市场竞争。可以说信托公司正积极利用各种资源来寻求切合自身特点以及市场发展需求的商业模式,并在信托本源业务收入开始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谋划着自身的盈利模式。如中信信托、华宝信托和中诚信托同时获得企业年金受托人资格,成为信托行业中的佼佼者,而北国投、中信信托和中诚信托也分别拔得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头筹。

  同业竞争更趋激烈

  ------大宗资产管理信托业务正式破题,成为信托公司横跨金融领域与产业领域,以及多个市场的核心业务;同时全面出击资本市场。前不久,中诚信托、中信信托分别为国开行和建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及住房抵押证券化产品。

  2006年,信托公司将以更大的热情全力投身资本市场,成为资本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机构投资力量。除持股上市公司和积极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外,为社保基金量身定做理财产品,以及为保险资金短期内进入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产品,都将成为信托公司未来利润的增长点。

  ------信托机构同业竞争更趋激烈。首先,"分类监管"政策的实施,将使一些符合条件、并具有浓厚资源背景的信托公司作为第一梯队正式亮相信托市场。其次,多项特定信托业务的推出,也将会拉大信托市场的贫富差距。第三,由于目前信托机构的盈利能力不够突出,所以在2006年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通过差别化战略,注重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又不断进行业务创新的信托机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信托产品创新步伐将加速推进。在2006年,信托产品的创新力度会更大,特别是与房地产投资相关的信托品种及其衍生产品将会成为2006年里信托公司业务创新的重点。已经将房地产信托业务作为主流盈利模式的信托公司一定不会受到银监会去年9月份"212"号文件政策的束缚,而将会去寻求更为安全、更具有操作性的创新模式。此种业务创新的信息已经在2005年的第四季度体现出来,行业内房地产创新业务的"夹层融资"、股权投资和债权融资等多种创新手法纷纷登台,由此推断2006年的房地产信托的创新会更精彩!

  记者卢晓平柴元君:保险业:再领风骚

  2006年,在中国金融体系将要发生重大变革的这一年里,中国保险业作为"一路先锋"的角色,或许将如加入WTO之初一样再次将人们的目光留驻。

  展望2006年,中国保险业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将获准投资基础设施

  今年保险资金将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成为市场共识,除了保险机构名称将出现在更多的上市公司股东名单和海外市场外,其身影出现在基础设施项目中也将变为现实。

  监管"主唱"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产品竞相压价竞争和投资失误等带来的风险日益引起监管机构的重视,除继续强化有关公司治理、会计准则、高管及从业人员资格规范等外,保险监管机构将可能出台更加严格的制度规定,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外资保险"圈地"加快

  2004年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占比2.3%,2005年的数据尽管还未出来,但已经有预测称将达到7%-8%。在上海等外资特别看好的地区,今年的保险战或许硝烟味更浓。

  三巨头割据难撼

  占据中国市场大半的中国人寿、平安保险、人保控股今年将继续保持其强势地位,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三巨头市场份额开始受到蚕食,中小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在某些方面将取得明显优势。

  混业渗透加剧

  随着保险公司吹响进军其他金融领域的号角,商业银行也开始觊觎设立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混业渗透对保险业直接的冲击就是银保产品。保险公司三大业务支柱将受到严重挑战。

  "老牌"中再面临挑战

  2006年法定分保将完全取消。此前一统天下的"老牌"中再集团将面临重大考验。

  今年保险业将会发出怎样的声音,我们拭目以待。

  寿险产品价格战将打响

  新生命表将今年元旦实施,逆年前涨价传言,有保险公司紧接新表实施发出对旗下寿险产品降价的声音。随着更多保险公司加入"战斗",价格战或将一触即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