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信系最后救命稻草崩塌真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 01:49 第一财经日报 | |||||||||
内部人士透露,金信信托挪用资金并造成亏损的主要是权属不清的单一信托共58.23亿元 本报记者 麦文 发自上海 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信信托”)被停业整顿后,其债权人集中上门登
金信信托内部人士昨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因为牵涉的金额巨大,金信信托注册资本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可能破产清算,但其从2000年陆续参股的子公司将不受影响。 六个月后面临重组 金信信托前身为金华市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2月,在2002年4月15日获得重新登记,目前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0.18亿元。截至2005年9月30日,金信信托固定资产26.38亿元,信托资产82.50亿元,其中集合资金信托23亿元,单一资金信托58.23亿元。 金信信托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金信信托挪用资金并造成亏损的主要是权属不清的单一信托(共58.23亿元)和部分资金被挪用的“双龙房地产投资项目”集合信托项目计划。 由20名中国建银有限责任公司员工组成的金信信托停业整顿小组表示,符合收购条件的个人信托权益将按有关政策规定进行收购。 此外,停业整顿小组表示,对权属清晰的其他集合信托项目和按信托法规范运作的单一信托项目,将加强管理,封闭运行。待集合信托项目结束后,再按收益情况和信托合同约定条款,对财产进行分配。 2005年9月、10月,金信信托掌门葛政与当地政府初步达成了重组金信信托的增资计划:两级政府各出资10亿元,一共20亿元,用来填补金信信托的漏洞。该内部人士表示:“葛政一开始就希望浙江省地两级政府启动20亿元来填金信信托的窟窿。事实上,金信信托的窟窿应该达到三四十亿元。” 该内部人士表示:“金信信托的注册资金难以承受三四十亿元的亏损。浙江省政府和银监会出面干涉,肯定会拿出资金来解决问题,避免出现支付危机。通过清算,债券人偿付问题解决后,金信信托就变成了一个空壳。金信信托可能会破产重组。葛政如果离开,金信信托的核心也就不存在了。” 事实上,建银并不打算启用金信信托子公司的相应股份。停业整顿小组表示,停业整顿是为了推动重组。金信信托违规经营严重,若需进行增资扩股和资产重组,必须对其实行停业整顿。 汪晓峰背后的真正老板 北京一位熟悉葛政的证券业资深人士表示:“葛政没有什么文凭,但是敢干,在地方上也有很深的人脉,以前几次金融和信托业的整顿,他都过关了。但这几年市场监管比较严厉,当年的窟窿就捂不住了。” 他透露,葛政在陷入困局后,想金蝉脱壳。2004年底,香港资本市场的“能人”、当时在新鸿基证券任高职的汪晓峰现身,汪晓峰后来出任金信董事长,并导演了一幕“苏格兰银行注资金信”的闹剧。 一位与汪晓峰相熟的市场人士告诉记者,葛政同意汪晓峰任金信“董事长”的条件是能够为金信信托引来资金。去年7月13日,曾有媒体爆出一条重大新闻:苏格兰银行以4.975亿元人民币入股金信信托,成为其最大外资股东。但不久该新闻被证伪,“金信引资”不仅与苏格兰银行几无干系,且外方投资主体“苏格兰泛盈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徒具空壳,外资股东投资尚未到位,其余投资尚待汪晓峰本人筹措。 本报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其实汪晓峰并非入主金信信托的真正老板,他背后的老板是香港科维控股(资讯 行情 论坛)(0586.HK))主席刘学林。 上述证券业资深人士透露:“刘学林是在深圳做玩具起家,号称‘玩具大王’,后到香港。” 知情人士透露,“刘学林和汪晓峰确实想拿下金信系,整合包装后再推向海外。但是进去查账后发现问题太多,加上自己的实力不够,融资也不到位,最后决定放弃。葛政没有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只能向金华市汇报。起初,金华市和浙江省有关方面有过向金信信托注资的想法,但觉得还是填不了窟窿,最后向中央监管部门报告。而监管部门的态度非常坚决,金信信托终于轰然倒塌。” 特别声明:此稿件为第一财经日报授权新浪财经独家网络发布,如需转载请致电新浪财经,新浪财经保留此稿件的网络版权及法律追诉权,未经许可擅自转载者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