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市场研究 > 正文
 

申银万国:2006关键词--底部蓄势向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 08:34 中国证券报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指数依然困扰于1000-1300点。因为全部A股2006年净利润预计下降7%,分析师不断下调盈利预测,业绩下滑可能超出预期。

  市场逐步开放,迎来长期资金。因为A股估值接轨国际成熟市场;人民币升值充满诱
惑;相比债券、房地产、商品市场,股票吸引力增强;制度创新,为长期资金提供对冲风险工具。

  上半年存在反弹机遇:不断积累的资金,寻找高息率股票;“十一五”规划细则点燃投资者预期热情;可能的交易制度创新活跃市场。下半年存在战略机遇:产能过度扩张的负面影响在2006年三季度开始弱化;信贷有望于下半年放松,需求逐步好转;市值结构和资金结构不断改善。

  消费服务、一般制造行业适用于成长投资理念,寻找超预期增长的公司;周期行业适用于价值投资理念,寻找利润率回升的公司。2006年成长投资的四个主题是服务业、农村消费、融入全球产业链和资源节约。四个主题对应看好的行业分别是:银行、零售、传媒、家电、低价医药、专用机械、IT、节能设备和炼油。价值投资的复苏可能要等到2006年底,大多数周期行业复苏于2007年,其先后顺序为水泥-石化-电力-钢铁-煤炭。

  A股的开放、接轨为投资者提供了制度性机遇。一方面,可能出现的私有化、发行权证、重新启动的IPO,都提供了主题性机会;另一方面,市场开放中频繁的并购,让投资者关注市销率、收入/股东权益等杠杆指标。

  A股,作为转轨国家的新兴证券市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被三股力量所左右,即国际接轨、业绩周期和制度变革。中国的资本市场跟随实体经济不断融入国际。其表象是,市盈率逐步接近H股以及海外成熟市场;其实质是,以价值判断的投资哲学成为市场主流;其动力来自越来越活跃的资本跨境流动。

  2003、2004年A股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遭到了估值水平接轨的制约,A股市场只引发了稍具规模的反弹。等到A股在2005年估值接轨于海外的时候,却尴尬地发现,经济周期下滑,不得不重入颓势。

  投资者一筹莫展的时刻,一场A股市场最深刻的制度变革拉开帷幕。

股权分置改革推动的对价交易,大幅降低估值水平,带动投资者热情,引发了2005年年内最强劲的反弹。

  国际接轨、业绩周期和制度变革,同样决定2006年的A股命运。

  成长投资主导2006

  成长投资策略主要关注公司业绩增长能否超出预期,而不是其绝对增长率,超出预期的增长才能为投资者创造超额回报。我们认为,2006年以下四大领域将会出现超出投资者目前预期的快速增长,包括服务业、农村消费、节能资源和融入全球产业链企业。

  升值推动服务业超预期增长。人民币升值提高非贸易品部门的相对报酬,贸易品价格受到全球价格制约,非贸易品部门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贸易品。受利益引导,大量资本涌入非贸易品部门,资本/劳动比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体部门规模加速扩张。

  1984-1987年日元大幅度升值,制造业在1985、1986年增长率下降,而金融保险服务业却逆势上扬。韩国在货币升值期间,制造业产值增速放缓,而金融中介和服务业在升值初期增长良好。

  人民币升值能够有效推动服务业,包括银行、房地产、零售、旅游酒店和其他服务业规模显著扩张,增长超出预期。这种超预期增长已经逐步体现,分析师不断提高零售行业的增长率预测,并且不断得到实际业绩的证实。

  农村消费推动家电、普通医药超预期增长。2006年消费整体难以快速增长,医疗和教育领域的“市场化”使居民不得不应付未来高额的医疗和教育支出,增加高额储蓄,被迫减少即期消费,边际消费不断下降。收入增长对消费的正面影响,被边际消费倾向下滑所抵消。但我们预计农村居民消费力量有望觉醒,在“三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预期不断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连续四季度上升,这在以往五年从未出现过。

  我们相信,农民收入将持续增长,农民边际消费倾向还会继续提高。因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2006年开始全面覆盖华东、华北地区;农业税全面免除,减少约300亿支出;从2006年开始,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减免。伴随农村消费力量的觉醒,农民的“消费升级”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融入全球生产链推动制造业超预期增长。在经济开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进入跨国公司采购单,融入全球生产链。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内资企业进口快速增加,但出口却明显放缓,外资企业进口增速近期超出出口。其原因在于,加入跨国公司生产链的国内企业越来越多,按照跨国公司要求进行国际采购,但加工产品却提供给外资企业,由外资企业销售到境内外市场。这些制造业公司发挥技术成熟和成本控制的优势,回避不熟悉市场和市场营销的缺陷。

  融入全球生产链的中国企业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第一阶段,获得订单,在跨国公司的帮助和严格要求下,实现技术进步;第二阶段,接到进一步订单,国内企业的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开始显现,订单大量增加;第三阶段,管理和技术外溢,公司产品线延伸,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提供产品;第四阶段,形成竞争优势,垄断市场份额,成为全球龙头企业。

  降低能耗经济模式推动节能行业超预期增长。从

中国经济实际运行状况和决策层的政策导向上,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节能经济的发展。

  其一,节能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中国增长已经遭遇资源约束。按照中国经济目前的能源消费弹性,世界无法满足中国崛起的能源“胃口”。工业化进程决定中国能源消费的前景,如果中国完成类似东亚邻国的工业化进程,未来5-7年保持年均10%的能源消费增速,到2012年,中国每天石油消耗量达到1300万桶,相当于2004年全球日产量的16%。即使我们乐观估计自给自足其中的500万桶,中国每天需要进口800万桶石油,相当于2004年全球进口量的20%。

  其二,在“十一五”规划和经济工作会议决议中,节能降耗的经济模式已经有明确论述,决策层甚至给出“节能20%”的定量指标。改革要素价格体制势在必行,市场主体只有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才可能节约能耗,道德劝说和政府指导,在利益面前都非常脆弱。我们认为,煤炭、金属、土地、城市公用事业产品服务价格,进入一个价格上升周期,资源税、消费税、

成品油定价机制等都将逐步推出。资源要素价格较高,促进节能设备制造业,比如节能发电机组、发动机等制造业快速发展;促进传统能源行业进行深加工,比如煤化工中的合成氨、甲醇、煤焦油等。

  交易与融资变革带来投资机遇

  我们预见,2006年的A股将出现一系列制度变革:股改过程中有公司被私有化;更多公司推出认购、认沽权证;IPO发行创新,优质资产上市;非流通股抛售细则出台,大股东进入股价博弈范围等;T+0交易或许现身中小企业板;股指期货可能于年底推出。

  权证发行。市场对权证的热烈追捧,让尚未股改的公司产生发行权证冲动,以较低成本获得大众投资者对股改方案的认同。另一方面,允许第三方发行备兑权证,驱使某些投资者长期持有相关股票。武钢权证对武钢股票的正面影响即是一例。

  与大股东博弈。全流通让大股东陷入股价利益纠葛。为配合其增、减持股票计划,大股东(管理层)可能有意识操作企业盈利,影响股票价格。在信息显著不对称情况下,投资者只能借助公开信息避免弱势博弈地位。这些公开信息包括关联交易、应收账款比重、各项准备比重、管理层结构和变动等等。

  掘金新品种。我们提醒投资者高度重视融资政策变革和2006年IPO品种。融资门槛降低、发行方式变革,将是2006年A股一级市场的重要变化。门槛降低,在询价制度下必然提高机构配售比例,投资者能够在一级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谈判筹码;定向发行和认股权证一旦推出,或者减缓二级市场资金压力,或者监督企业资金投向,或者引入行业专家(战略投资者)帮助投资者判断企业价值。

  2006年IPO会出现越来越多符合“十一五”规划导向的企业。A股不会游离于整体经济转型的战略布局。历史上,股权融资市场一直就是经济导向的工具,1995年“重点支持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严控制一般加工工业和商业企业,暂不考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1998年“优先推荐地方所属的512家重点国有企业外,还应优先推荐当地符合上市条件的中央直属企业中的512家重点国有企业。”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和“十一五”规划相适应的公司将成为IPO主体,这也迎合了投资者的需求。

  私有化。私有化伴随股改而来,因为我们把它理解为制度创新带来的投资机遇。私有化,显然能够为投资者创造超额收益,特别是那些被收购的股票。

  一季度反弹战略机遇在年底

  业绩周期的宿命当A股市场初步完成国际接轨后,业绩周期成为主导中期市场的关键因素。经济周期下降,业绩下滑,2006年A股受到制约。

  首先,实证来看,业绩增长率和A股市场表现密切相关,历史相关性超过0.6。

  其次,预计A股公司整体利润2006年大幅下滑。在要素价格(原料、劳动力、借贷资金)居高不下,产能无序扩张的情况下,预计申万重点公司2005、2006年净利润增长为12%、10%,全部A股公司2005、2006年净利润增长-4%、-7%。

  第三,实际盈利低于预期。经济下滑周期中,适应性预期主导的卖方分析师似乎总是偏乐观,不断下调盈利预测。

  融入全球资本体系A股2006年将不断吸引境内外的长期资金,积蓄力量,融入全球资本体系。

  其一,估值接轨于全球市场,落入长期投资者的视野。

  G股的市盈率、市净率已经接近周边市场,而息率更是处于亚太区较高水平。

  其二,升值诱惑依旧。人民币升值周期确立,我们预见未来3-4年升值15%,2006年至少升值3%。人民币资产对全球流动资金具有极大诱惑力,受限于制度约束,全球资金无法顺畅进入A股市场,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境外资金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但通过观察邻近市场表现,不难发现国际资金博弈人民币升值动力十足。每次人民币升值拉动邻近地区货币整体升值的时候,总有大量资金进入香港、台湾、韩国、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并主导市场趋势。

  其三,股票相对债券、房地产、商品市场的吸引力在逐步上升。一方面,A股内在收益率(E/P,市盈率倒数)与债券市场收益率非常接近,收益率差已经回到2002年低点。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价格预期稳中有降,租金收入平稳,而土地价格却保持较高水平,资金收益率预期显著下滑。商品市场2006年将基本供求平衡,逆转2004年巨额缺口,处于历史高位的商品价格即将下跌,风险加大,收益率预期下滑。

  其四,资本开放必然导致制度接轨。2006年将是A股市场的制度接轨年。我们预计将有交易、融资、金融品种的创新,包括发行备兑权证、灵活的融资制度(储架式发行等)、股指期货等。允许第三方发行备兑权证,可能促使部分券商购买大市值股票,被动成为“长期”投资者。股指期货,为QFII、保险等大规模长期资金提供对冲风险工具,鼓励他们进入A股市场。尽管创新工具将分流场内资金,但我们估计这些杠杆操作资金分流量并不显著。

  上半年反弹下半年战略机遇A股市场能够在一季度迎来一轮反弹,而战略性机遇则可能出现在年底。

  上半年反弹的原因来自资金推动、预期明确和制度变革。资金推动。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积累的资金力量已经足以促成一轮反弹,管理层不断降低资金门槛,吸引长期资金进入市场。包括60亿的QFII额度,保险、社保资金等等。在“长期、价值”的投资哲学指导下,A股市场的良好分红在2005年年报公布时刻兑现,强烈吸引他们。未分配利润和每股现金对全部市值高达20%以上的覆盖率,保证了息率的现金分配基础。

  预期明确。来自“十一五”规划的预期将在明年一季度明确,鼓励投资者热情。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第一年,相关的要素价格改革、消费力量觉醒、瓶颈行业的巨额投资等都将催生市场热点。而以基金为主的其他机构,在“趋势投资”的哲学指导下,将追捧这些可能的“明日之星”。

  制度热情。一季度的A股可能迎来部分交易、融资的创新。我们无法证实传言中的“T+0”交易等,也无法猜测有多少家公司将发行权证,多少备兑权证出台,但我们确信,市场各方都已经充分注意到制度变化对交易行为的影响。下半年的战略性机会主要来自周期预期的逆转。我们预计市值比重较大的周期性行业利润,在三季度下滑速度放缓,预计到2007年初止住下滑势头。

  第一,产能过剩恶化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在2006年底弱化。根据产能投产时间分布,我们估计主要上游制造业(石化、有色、钢铁、建材、煤炭、电力)在明年三季度完成大部分的新增产能投产,而产能快速投资的趋势也有可能在2007年初得到逆转。我们注意到,决策层开始关注产能过剩问题,整治上游行业产能无序扩张的力度越来越大,可以预见,在企业业绩快速恶化过程中,上游的产能控制会越来越严格。

  第二,投资有望在2006年下半年重新启动,信贷约束有望在2006年下半年开始逆转,而放松信贷来自企业的强烈需求和银行本身的条件允许。一方面,企业资金流动性快速恶化,在企业业绩大幅下滑的同时,由于资产负债率持续高企,持续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出现缺口,迫切希望得到银行支持。

  另一方面,银行完成股改或者IPO,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有能力放松信贷,也有意愿放松信贷(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旦决策层发觉实体经济快速恶化,政策调控可能转变,鼓励信贷,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第三,资金结构改善,不同类型长期资金的力量开始均衡,投资品种不再呈现共涨共跌特征;市值结构改善,IPO中大量符合可持续增长类的公司、服务业股票上市,使A股逐步摆脱剧烈的投资周期。特别需要指出的,参与股改的非流通股股东,2006年下半年可以减持的股票市值最大值是698亿,其中持股5%以下的非流通股股东减持压力最大。国有企业大股东,在大量“潜规则”限制下,实际减持量将远远小于197亿。套现压力集中于民营、沪深本地股(有大量非流通股股东),大市值股票减持压力不大。

  综合以上判断,我们认为2006年A股市场波动区间在1000-1300点。

  新会计准则变革中的投资机遇

  2006年将正式公布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正式实施。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可能极大地改变财务报表数据,上市公司利润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带来投资机遇。

  “跌价准备计提”变革。按照新准则,“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无形资产跌价准备”,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盈利上升时,多计提跌价准备;盈利下滑时,再将跌价准备冲回,这是上市公司调节盈利的手段之一,会计准则变动后,上市公司不能冲回上述准备。

  于是,一些利用大幅计提跌价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将跌价准备冲回,否则再也没有机会将这些“隐藏利润”重新披露。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没有细致分析每一家公司的跌价准备具有冲回的可能。但从实际公司计提的跌价准备来看,许多公司的跌价准备都超过净利润1倍以上,往年可能隐藏利润的钢铁、房地产、煤炭、贸易等行业,有可能在2006年转回部分跌价准备,极大地影响当期净利润。

  债务重组方法变革。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将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而原来是计入资本公积。并且引入公允价值,以实物抵债,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EPS。

  同样,我们提醒投资者关注那些无力偿还债务,但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一旦债务被部分豁免,当期收益会有大幅提高。

  股权激励和存货管理变革。新会计准则下,激励机制对当期利润有负面影响。在近期发布《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中,财政部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公允价值法计算期权成本费用,对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的业绩影响偏负面。

  新会计准则下,存货管理办法变革,可能对于采用“后进先出”法,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产生一定影响。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存货较大,周转率较低的公司,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举例,采用后进先出法的电器设备公司,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成本将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下降。

  并购重组中的杠杆效应

  我们相信,从2006年开始,并购重组将开始在A股市场活跃起来。除了价格便宜,行业处于底部的上游公司可能被收购,还有什么样的公司成为标的?

  杠杆效应和并购重组密切相关。举例而言,为什么外资愿意以较高溢价购买国内银行的股权?一方面,银行是中国经济中最关键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银行具有很高的杠杆效应,只要 支付较少的资本金,就可以撬动几十倍的存款和贷款,动用几十倍于自身资金的资本。不仅如此,国内银行杠杆效应(存款/股东权益,贷款/股东权益)不断上升,目前收购的股权,未来撬动的资本更加庞大。大量并购重组发生在金融服务、零售、贸易、酒店行业,就是因为这些行业有巨大的杠杆效应,较少的资本金可以撬动巨大的金融、商品资本。反映杠杆效应有两个指标:一是市销率(市值/收入),反映企业市值所撬动的收入(资金)规模,该指标对于场内收购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收入/股东权益,反映企业净资产所撬动的资金规模,该指标对场外收购具有重要借鉴。

  市销率对于投资者的意义不仅在于重组并购,还在于市销率高的公司,一般具有较好现金流,能够帮助公司经历周期底点;市销率高的公司,掌握的收入资源丰富,一旦周期好转,毛利率提高后,业绩回升最迅速最猛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