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5 王连洲给投资者应有的回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8:13 中国证券报 | |||||||||
本报记者王军北京报道 就2005年基金市场的热点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理事长王连洲先生,他表示最终决定基金生命与活力的,是投资者的基金财产能否增值保值,能否赚到钱。
记者:在银行系基金大举介入,保险系基金呼之欲出的情况下,基金行业的格局在发生重大变化,您是如何看待当前这种局面的? 王:银行系基金的成立,是突破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现有法律框架,迎合国际金融业发展大趋势,推进金融混业经营的重要一步;也是体现有关方面十分关注银行发展空间,提高银行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银行系基金的成长,基金业现有生态格局将受到大的挤压和冲击,可能导致其他一些基金公司受到冲击甚至淘汰,这当然不是市场正常自由竞争的结果,而应当被视为中国社会上一种强势力量对金融资源的又一次重新调整和分配。不少业内人士对此感叹,要知如今,不惜突破现有法律框架成立银行系基金,创设理财产品,为银行增加利润增长点,何必当初那么执着、那么匆忙、那么彻底地大搞“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最终决定基金生命与活力的,是投资者的基金财产能否增值保值,能否赚到钱。银行系基金诚然可以依靠银行网点方便基金的销售,比较容易维持一定的规模,但其经营业绩还要看未来的实践。基金业绩与基金规模并没有直接正向关系。 记者:基金公司面临经营困境,特别是股票型基金发行规模不断缩小,部分基金遭遇赎回潮,您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基金公司应当如何摆脱困境? 王:基金公司面临困境,部分基金遭遇赎回潮,其原因就是由专业运作的基金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应有的利益回报。当然在股市长期低迷的情况下,要基金有良好业绩客观上也很难。要摆脱当前的困境,从外部说,要优化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推进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增加基金业活动的广度和厚度空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坚固基金价值投资的基础;加强基金市场的科学监管和输导服务,鼓励市场公平公正竞争;引进做空机制,活跃市场;严格执法,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从内部说,牢固坚持以投资者利益最大化为基金管理的行为理念和准则,正确理解基金公司的定位问题;完善和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公平、公正、合理处理各有关方面利益关系;降低基金运作成本,在可能的条件下,使基金利益向投资者倾斜;关注专业人才的培育和使用,稳定优秀专业人才;依法扩大业务范围,多方造就基金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记者:与前两年相比,基金的市场影响力明显下降,舆论发出了“基金话语权丧失”的疑问,并对基金的不作为提出质疑。同时市场对于基金秉持的价值投资理念也产生了一些争议,对此您如何评价? 王:基金规模达5000多亿元,对证券市场应该有较大的话语权。舆论对有些基金股改中的不作为提出质疑,是可以理解的。我认为,基金代表基金投资者的利益,与一般流通股东的立场不应有大的悬殊。我相信绝大多数基金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并没有错,尽管在一个短时间内有时尚不能证明其有效性和合理性。同一标的的投资价值不是凝固的,静止的,而是随着环境、条件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基金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并不意味着一定坚持“长期持有”的理念。为基金投资者利益最大化,把握和利用股市短期波动,争取技术操作受益,未尝不可。 记者:2005年市场上有很多声音质疑当前基金业的不规范行为,如是否利用类别表决牟利;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现象;是否刻意控制业绩保份额。您是怎样看这些问题的? 王: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声音质疑基金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现象,我想在诚信缺失而得不到严厉整治,遵纪守法意识淡漠的大环境下,公司为了维护基金品牌和较高的管理费收入,缓解某些传媒和单位对基金排名而给基金公司本身带来的压力,这种现象决不是空穴来风,宁可信其有。目前基金管理人面临来自投资者的压力,同行业业绩比较的压力,公司内部使用机制的压力,加之现在考评体系不科学,致使部分基金管理人的职业操守和人格扭曲,都不是不可能的,对此应当明确持反对态度。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