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新增开户数力推转折之窗 价值发现交棒价值创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7:58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王磊

  近十几个交易日,大盘走势几乎就是教科书中“稳中有升”的印证,在市场的怀疑眼光中,股指慢慢地爬到近期高点。“总感觉有点不对劲,是不是真有行情?”这是近期相当多投资者不断在心中嘀咕的同一问题。但今年下半年A股新增开户数的底部企稳似乎已经暗示,转折之窗越推越大。

  大盘基本“有底”

  越临近年底,股指走得似乎越理想,这不太符合“年底无行情”的惯例。虽然其中或多或少有“市值保卫战”的因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股指已处于底部区域。

  阅读近期券商陆续推出的2006年策略报告,可以发现,对于大盘在来年的趋势,尽管仍言辞谨慎,但多数报告倾向于认为,明年有望成为牛熊转折的一年。虽然转折的来临可能还需等待,但底部不是指某个具体点位,而是趋势性下跌基本停止这样的前景,正是基于这一判断,“震荡”二字,几乎成为众多机构对明年

大盘走势的共同用语。

  虽然预测高点不尽相同,但低点几乎被所有机构锁定在千点,而这个结论,已然考虑了公司整体业绩下降、新老划断等市场担忧的因素。正如有的市场人士所言,在风险溢价水平已经处于十分合理的情况下,恢复发行并不一定带来下跌,而底部也不意味着公司业绩在明年上半年就会掉头向上,只是市场对业绩的下降预期已经有了充分反映。

  再从技术层面看,年中998点区域所形成的双底,年末1070点区域造就的三重底,二者无疑将成为来年行情中多方的“双保险”。更何况新综指将带来新的衡量标尺,给投资者一阵惊喜也未可知。

  价值创造流行

  大盘有底了,但如果没有能够带来财富效应的热点,市场仍然是无效的市场。不过,机构们似乎已经各自找到了来年的投资“主菜”。

  “主题投资风行2006”,这恐怕是读过券商2006年策略报告的人的共同感受。与今年几乎清一色强调防守不同的是,进攻与防守、价值与成长已经成为机构们不同的投资主题。分歧的出现,显然令热点多样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典型的防守型品种,如传统周期类公司等仍被中金公司、申银万国等机构看重,原因主要在于此类股票跌幅甚大,在宏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前提下,2006年会出现显著的反弹机会。

  而更多态度相对积极的机构,则将目光锁定带有进攻色彩的成长型行业,价值发现理念已经逐步被价值创造理念所替代。中信证券指出,从投资角度讲,价值型股票的良好表现与同期经济的高增长联系密切,在经济增速减缓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的盈利增长也会逐步降低。所以,尽管当前成长型股票的投资优势还不明显,但其增长优势会逐步显现,向非周期类个股的配置已经不可避免。正是基于上述判断,再加上“十一五”规划已划定扶持对象,不少机构圈定了类似“新能源”、“通讯信息”、“消费品”、“三农”、“服务业”、“金融创新”等主题。

  资金不会吃紧

  周期与非周期两大类非常重要而又性质不同的资产,被同时纳入不同机构的投资主题,那么,资金会不会捉襟见肘?毕竟当前市场总是被量能所困扰。

  有报告指出,资金富裕状况在2006年不会改变。这是因为,景气状况的下降将导致产业投资机会减少和银行贷款意愿弱化;升值预期下的外汇占款有增无减;为保持经济稳定运行,货币供应量难以下降。正因为充裕的社会资金造就了债券的2005年牛市,固定收益品种的收益率在2006年会在低位徘徊,而这恰好令股市暗含的收益率水平凸现优势,其对资金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储蓄大于投资是一个中长期趋势,资金过剩问题会长期存在,14万亿储蓄一旦有效分流入市,正处在长期底部区域的A股重现长期牛市并非不可能。更何况升息概率甚低,楼市可能在未来步入小幅调整阶段,相比之下,连调数年的A股似乎会成为逐利资金的唯一投资出路。

  五年的熊市,让无数人错误判断过多个底部,现在似乎没有多少人敢轻言底部甚至转折,对于上涨也似乎越来越不习惯。从近几年A股新增开户数上可以明显看出,投资者对股市已然越来越疏远。出于谨慎,继续构筑底部可能是明年市场的最好诠释,但“转折轮回”的实现在明年恐怕也不会是奢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6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