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聚焦新股重发 > 正文
 

未来主板是否在香港 A股市场呼唤优质蓝筹回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 10:1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刘欣然 北京报道

  中国未来的主板市场在香港?这是今年萦绕整个资本市场最担忧的话题。

  从去年的交通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到今年的神华集团和建设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本来打算要做A+H的优质大盘股纷纷放弃国内市场,转而只在香港上市。

  交通银行、神华集团、建行,这些大型优质蓝筹本来铁定要做A+H,最后与国内投资者失之交臂只是因为进行

股权分置改革后国内市场停止融资。

  业内人士认为,融资功能的停止,使从去年就开始讨论的A股市场边缘化的情况更加恶化。

  国内资本市场令人费解的几个问题在于:

  其一,发展了十几年的资本市场,1300多家上市公司,只有300家具有投资价值;

  其二,国内有几万亿的居民储蓄,资本市场上总有投资者担心,由于发大蓝筹对资金抽血导致市场下跌;

  其三,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似乎与国内资本市场和国内投资者无关;在其他交易所激烈争夺上市资源的同时,国内监管者却常常以控制新股发行节奏来降低筹资压力,调节指数涨跌,甚至为了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不惜停止资本市场最重要的筹资功能。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中国研究部主管陈昌华认为,目前的A股市场最缺乏的就是投资者信心,市场需要有一部分好的公司进入,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实际上A股市场就不愁资金的问题,扩容本身不是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争取将这些优质大蓝筹留在国内市场,是解决国内市场低迷、改善上市公司结构和质量的最好办法。

  A股对决H股

  曾几何时,当国有大型企业开始到A股市场上市融资时,香港股市惊呼,其作为中国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的功能将很快消失。这种忧虑在2000年1月宝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试图在香港上市失败而转到内地发行A股时达到了顶点。

  斗转星移,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总经理陶冬说,“三四年以前我听到香港的股市一片狼来了的声音,因为香港的股市会被A股边缘化,这次我过来在北京听到一片狼来了的声音,认为A股持续低迷,可能被香港边缘化。”

  2003年11月,香港联交所在北京君悦大酒店大肆庆祝其北京办事处开张,国内一位投行老总深感忧虑地说:“人家都打到咱们家门口来了。”

  2004年,深沪新股募资额创1997年以来最低,深沪两市发行的98只新股共募资353.46亿元。我国内地企业2004年海外IPO募资总额首度超过国内A股市场,仅香港上市的33家内地公司的募资额已高达500亿港元。2004年H股的筹资额较2003年同比增长了130%。

  再看今年的数据,截至今年11月30日,境外上市外资股筹资额已经达到198.54亿美元(约1600亿元),这已近3倍于2004年A股股票筹资总额。

  2003年,中国人寿(资讯 行情 论坛)、中国人保、首创置业(资讯 行情 论坛)、中芯国际(资讯 行情 论坛)等重量级国有企业相继在境外上市;2004年,中国石油、蒙牛境外上市,2005年,交行、神华和建行先后在香港上市。优质大盘股的“流失”,使国内的资本市场面临“边缘化”的趋势似乎愈演愈烈。

  一家QFII公司的人士说,“一个国家的交易所不需要太多的上市公司,真正需要的是有投资价值的蓝筹股,如果没有太多的公司值得挑选,额度对我们意义也就不太大了。”

  市场呼唤大蓝筹

  上证所上市公司部总监周国庆指出,优质大盘蓝筹股是国家的稀缺资源,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大盘股的上市。

  周国庆说,拒绝大盘蓝筹股上市,将不能使中国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和增加财富的机会。

  一个明显的数据是:2004年,中石油(资讯 行情 论坛)、中国移(资讯 行情 论坛)以及建行,三家公司总盈利就已达到国内A股1300家上市公司盈利总和。

  然而,这些国内优质上市公司所产生的巨大利润更多地为国外投资者充分享受。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玖发表题为《交易所在推动基金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的演讲时表示,现在市场上一提到大盘蓝筹股都有一个恐惧的心理,这与国外对此的情绪有很大的反差。他认为,国内的这种心理是不正确的,一个市场如果不能吸引优质的大盘蓝筹股上市,行情是走不出低迷的境地的。

  大蓝筹剔除烂苹果

  总有国内投资者担心,发行大蓝筹将抽血市场资金,“砸下大盘”。监管者也经常控制发行节奏以调节避免指数下跌。不少专业人士均对此种心态和看法表示强烈反对。

  “资金永远都不是问题”。几乎所有的专业人士都这么认为。踌躇满志的QFII、亟待实现保值增值目标的社保基金、居高不下的居民储蓄余额等等,构成中国股市现有和潜在的巨大资金规模。

  市场低迷造成投资者担心发行大蓝筹抽血,而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大蓝筹的缺失又造成大量资金囤积场外不愿进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专家认为,优质大蓝筹的发行只会激活市场,为市场带来巨量资金。

  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前冻结的申购资金为1300亿港元,如果建行在A股市场上市,申购冻结的资金可能会大大超过此数。

  看一下历史,南方航空(资讯 行情 论坛)在A股市场上融资27亿人民币,约合3.3亿美元,虽然全额网上配售不必冻结资金,但是1.0517%的中签率,也显示实际有超过2560亿的资金做好参加配售的准备。

  长江电力(资讯 行情 论坛)融资近110亿元人民币,约合14亿美元,申购冻结资金高达4000多亿人民币,合大约3800多亿港元。如果加上1.437%的中签率显示的网上准备参入配售的资金,就更大了。

  有理由相信,建行上市可能比南方航空,也比长江电力更有号召力。如果这样巨额的资金发生流动,其中的几千亿汇集A股市场,以及带来的联动效应,形成资金合力,对推动整体市场可能是史无前例的巨大动力。

  确实,对于市场上还在的劣质股票来说,优质大蓝筹的上市可能是灭顶之灾。但是从中长期看,有利于境内投资者分享大型国企的发展成果,原来A股市场上的很多“烂苹果”将会被优质资产代替,蓝筹航母巨大的集聚资金能力和随资金集聚一起提升的人气,会形成巨大的“合力”,最终会推动市场整体向上。

  虽然大型国企股回归会造成A股市场短线下跌,进而有可能影响到各大基金的投资绩效,但基金总体上表示欢迎。

  基金经理们手握巨资遍寻市场,却找不出几家符合规范经营的基金管理理念的蓝筹股票,使基金经理们不得不形成趋同的投资组合,不得不在受到赎回压力时一起抛售所持同样的指标蓝筹股,使市场受到巨大打压。“市场不会缺钱,只会缺少好的投资对象。”对此基金经理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国内新股发行饱受困扰的一个因素还在于,监管者常常以行政力量阻止企业在市场情况不好时上市,这一政策的原意是减少市场状况欠佳时的筹资压力,但客观的效果是严重的道德风险——让股民觉得政府有义务和能力调控市场升跌,而忘记了投资者本身最终要对投资负责。

  一个正常运作的资本市场,必须具备为企业融资和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渠道的双重功能。在过去很长时间中,政府在发展资本市场时,单方面强调融资功能,对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关注不够;现在对保障投资者利益的意义强调很多,但需要明确的是,保护投资者并不等于担保他们一定不会亏本,而是要营造一个对双方公平的投资环境。

  新一年的中国A股市场,呼唤大蓝筹,呼唤政府减少干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