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数据下降带来利率走向疑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 03:05 第一财经日报 | |||||||||
特约评论员 那复祺 中国11月份的通胀数据公布了,比市场预期的还要低,这意味着什么呢? 有分析师认为,这将是放松公共事业品价格管制的好时机。但我对此说法并不赞同,引发我更多思考的是一系列和利率相关的措施。
11月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均低于市场预期。CPI仅上升了1.3%,较市场预期的1.5%低0.2%,耐用消费品价格已持续下降,仅因为服务业价格上涨才使CPI有所上升。耐用消费品价格与汽车价格分别下降了0.3%与1.8%,但服务业价格上涨了2.7%,而占一篮子消费品权重超过三分之一的食品价格则上涨了1.6%。 与服务业价格相对应的反映制造品价格趋势的PPI也同样低于市场预期:仅增长了3.2%,低于市场预期的4%。 2004年夏季的CPI升幅为5.3%,当时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存在通胀的风险,因此必须加息。而我持不同观点:我认为这样的通胀率并不危险,而且它将自行下降,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 市场人士分析,近来下降的通胀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一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如钢铁、铝及水泥。毫无疑问,一度高速扩张的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现在如汽车业与钢铁业的价格已急速下跌。 我认为还存在着第二个原因:自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后,全球经济一直处于通缩的威胁之下,美联储与此前的日本央行将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以对抗通缩,这虽然有助减少却没能完全消除人们对通缩的恐惧。过剩的生产能力使生产者在定价时心存忧虑,表现为通胀数据低于市场预期。 有分析师认为,通胀数据的回落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一个放松公共事业品价格管制的好时机。一位分析员评论道:“宏观环境为我们提供了调高水价、煤气价格甚至油价的好机会。” 实际上,尽管中国将零售石油价格升幅控制在15%左右,今年以来原油价格已上升了约35%,其他公共事业品的情形大致类似。通常这种放松管制措施会有一些积极的影响,然而将其作为应对通缩的办法则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其实,如此行动有可能使通缩变得更糟。生产者在通缩期间已因存货贬值而蒙受损失,其边际利润将下降。对付通缩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扩大需求,而不是增加生产成本! 对付通缩的传统办法是降息。有意思的是,这对外国投机者的携带交易则又是有害的(携带交易的讨论详见12月9日本专栏)。 因此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需要在2006年讨论降息问题吗?作者邮箱:sneftci@bluewin.ch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