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质量是股市的基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 08:32 中国证券报 | |||||||||
上海 张迪 股权分置改革从推出至今,已过去近半年。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选择了以送股的方式来达到实现全流通的目的。这不禁使笔者想起了曾几何时的配售政策。
当时,管理层出于降低二级市场投资者持股成本的考虑,推出了新股配售的政策。许多持有高位套牢筹码的股民,一想到自己可能凭此配售到包赚不赔的新股,便多了一份持股的信心。可残酷的现实是,由于股票供给和入场资金的严重不平衡,股民手上的股票市值是一缩再缩。股票成了大家盘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到了后期,即使是万幸配售到了中签的新股,也甚至开盘跌破发行价,老百姓的伤口上又平添了一把盐,股民们的信心损失殆尽。 时至今日,为了彻底解决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遗留问题,股权分置改革政策应运而生。对于手中持有的股票含权的预期,使得部分场外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上证指数也很快从千点之下反弹了两百余点。此时,有人甚至已经开始大声疾呼:股权分置改革必将催生新一轮的牛市行情。可不争的事实再一次摆在了人们的眼前:由于上市公司本身的质量问题,“含权、除权、贴权”成了很多股票的必由之路。股民的信心,来的快,去的更快。老百姓对股票含权的预期,已逐渐演化为对即将到来的新老划断以及对未来两三年国有股、法人股大量上市的恐惧。长久下去,下跌似乎成了证券市场唯一的选择。 可以想见,不管是当初的新股配售政策还是现在的送股补偿政策,管理层的意图都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尽量能够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可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没有上市公司质量这一基石的稳固,没有吸收场外资金进来的赚钱效应,广大投资者的信心就难以得到恢复,股市的上涨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