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记者手记) 名不正则言不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 08:16 中国证券报

  □记者王妮娜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轰轰烈烈,政策性银行的转型却兀自静如处子。同为金融业改革的重要元素,为什么会存在这样明显的差别?

  改革需分层次,逐步推进固然是原因之一。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解释是
,决策部门无法达成一致,是政策性银行转型进度趋缓的真正原因。

  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当前的经营环境已然将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性银行推入到一个尴尬的处境。政策性银行若不乘势突破原来的职能定位,不仅其本身的生存发展成为“老大难”问题,而且我国经济将因政策性银行改革滞后,无法开足马力突破新时期的瓶颈领域。

  1994年国家成立政策性银行。此举意在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离,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身兼二任的问题。三家政策性银行随后承担了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分离出来的政策性业务,在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机电产品出口、支持国家粮食收购三大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10年前,煤炭、石油、电力等

能源领域被视为非商业性业务,主要靠国家开发银行提供政策性贷款支持;而现在来看,这些产业已经发展为成熟的商业竞争行业,是许多商业银行抢着贷款的“香饽饽”。很长一段时间,国开行因此面临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最后,它干脆避开政策性银行的称谓,大力推崇开发性金融机构。

  某政策性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关于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至今悬而不决,而银行的发展机遇不等人。“现在只能干了再说。”

  但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监管层不尽快在法律和制度上给三家政策性银行一个明确的说法,它们的发展势必受到阻碍,当其和商业银行在业务领域发生冲突时也将难以调和。

  和银行面临的经营机遇一样,国家的发展时机也不等人。长期以来,我国对利用国际市场的战略支持,主要集中在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上,至于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领域,政策性银行发挥的作用有限。比如,面对日益复杂的贸易环境,如何为国内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持它们到境外设厂,从境内出口转向境外出口,以合理规避各种贸易保护措施。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政策性银行大有可为的用武之地!

  专家呼吁,在大力推进国有商业

银行改革的同时,决策层应帮助政策性银行尽快实现转型,通过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服务于国家政策和战略导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