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央行提前启动货币掉期意在试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 08:01 中国证券报

  □记者陈继先上海报道

  上周央行与10家机构60亿美元的货币掉期操作引起了市场关注。分析发现,央行推出此项业务至少提前了2个月。但这并不是央行全面铺开实施的信号,有市场人士认为,大规模实施的基础还不雄厚,央行这次低调推出很可能是一次试探。

  央行提前启动掉期业务

  掉期业务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05年8月上旬,央行发布了有关外汇市场改革的两个《通知》,即2005年8月2日发布的《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8月8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有关外汇远期结售汇、外汇远期交易是当时市场关注的焦点,而有关外汇掉期业务的规定内容不多,但十分具体。

  一般而言,按照目的不同和开展掉期交易对象的不同,掉期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银行对客户的,即向客户提供掉期交易;再就是银行自己的,即银行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在银行间市场开展掉期交易。

  央行上述第一则《通知》中有关掉期的规定主要是规范银行对客户开展掉期业务。按照第一则《通知》,已获准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6个月以上的银行才可以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间的掉期业务。也就说,国内现在获得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数十家中资机构都可以向客户开展掉期业务了,只要资金性质满足第一则《通知》中第四条有关规定、换入外汇的使用符合外汇管理规定即可。而目前,境内机构还没有形成对掉期业务的需求,因此,市场上也鲜有银行推出对客户的掉期业务。

  央行第二则《通知》则是规范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开展的掉期业务。业内人士分析说,本次央行与国内10家机构的货币掉期,业务性质上肯定不属于银行对客户的掉期业务,而应该参照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归为银行间市场的掉期业务,业务形式则是即期对远期。

  按照第二则《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条第七款规定,远期外汇市场会员自获得远期交易备案资格起6个月后,才能在银行间市场开展即期与远期、远期与远期相结合的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交易。而实际上,远期外汇交易2005年8月15日才正式推出,参与央行掉期业务的10家机构拿到外汇远期交易备案资格都不足4个月。也就是说,央行至少提前2个月启动了掉期业务。

  背后三层意义

  央行提前启动掉期业务意义很明显,市场普遍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增加外汇产品创新、进一步深化外汇市场改革的又一举措。2005年央行对外汇市场改革速度和改革力度均为空前,改革效果也充分显现,央行提前启动掉期业务既是此前改革措施的进一步推进,也是前期改革成果的进一步巩固。

  其二,通过掉期达成的价格来影响人民币远期

汇率,从而稳定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从首笔达成的交易来看,一年后,央行从10家机构购回美元的价格是7.85,高于同期银行间市场的一年期远期价格(7.8左右),更高于境外美元对人民币一年期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报价,因此对有远期售汇需求的机构显然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并且,央行实施掉期的规模往往较大,对市场的影响力因此很大。在本次掉期操作中,央行计划规模为50亿美元,实际达成了60亿美元交易。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境内一年期远期交易与境外一年期NDF成交量之和可能还不到60亿美元。而这,仅仅是央行的“小试牛刀”。很明显,央行在货币掉期价格和规模上的主动性很强,这无疑有利于稳定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其三,回笼并锁定市场资金,缓解

人民币升值压力,其作用相当于发行票据,因而丰富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这可能是促使央行提前推出货币掉期的关键原因。市场也传闻,央行以后可能将货币掉期操作制度化,每两周实施一次。

  试探

  据业内人士分析,央行本次操作很难说是正式实施货币掉期的开始,而是一次试探性操作,其理由大致有两个方面:

  其一,央行本次异常低调,有关本次掉期的具体操作信息央行并没有公布。

  其二,对参与银行而言,货币掉期并没有形成对公开市场操作的绝对优势。以本次操作为例,央行以8.08即期卖出美元,一年后又以7.85买入,也就意味着,对参与掉期的

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而言,一年后人民币要升值到2.85%以上才能保证不亏,否则就不划算。与此同时,由于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刚刚起步,目前市场交投量还不高,银行对客户的远期结售汇、远期交易、掉期交易也没有形成足够大的规模,参与银行没有条件来对冲汇率风险,只能被动等待。

  一位业内人士也分析说,对参与银行而言,小规模参与,满足外币业务发展需要是有利的,而大规模参与的市场基础还不雄厚,因此,掉期短期内还难以撼动票据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地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