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观察) 国储平抑铜价举措得当 化“中国因素”为“中国力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08:32 中国证券报 | |||||||||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 当笔者还在组织研究生沉浸在“中国因素”怎样转化为“中国力量”的讨论中时,十一月的国际铜市,就已在上演一场国际投机基金与中国力量的“官鳄大战”。 暂且抛开纷纷扰扰的神秘人物刘其兵不谈,笔者认为,国储局以公开竞价方式三次
“中国因素”属于中国 国储局抛售打压铜价,可能对国内部分做多企业不利,但对整个国家利益而言肯定是有利的。近几年,我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铜进口国,铜消费增量也几乎占到全球增量的全部。而恰在此时,国际铜价连创新高,一举从每吨2000多美元涨到4200多美元。有数据显示,仅今年1至9月,我国铜进口额就已经达到120亿美元,逆差103亿美元,相当于2004年逆差总额,我国已成为高铜价的最大受损国。 实际上与石油一样,全球铜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日前,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环保总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制止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在此之前发改委就已经发出了铜产业预警报告。而超高铜价早已偏离基本面,其背后是国际投机基金兴风作浪。在这次事件中,就有斯迈尔金属公司、瑞福期货、伦敦标准银行、巴克莱银行、曼氏集团、AMT、萨顿公司等八家国际期货经纪或基金公司牵涉其中。一方面,在由九家交易会员垄断、黑幕重重的LME铜市上,基金联手控制铜源,凭借雄厚财力和丰富操作经验“逼仓”中国。这一行为既大大提高了我国铜加工企业成本,波及到一系列下游产业,又造成了中国“高买低卖”的国际贸易格局。 铜如此,石油、铁矿石、棉花、大豆等基础原材料亦如此,中国往往是在国际市场高价位买进。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所需要基础原材料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已成为国际原材料市场最大买家,所谓“中国因素”由此而来。“中国因素”既然属于中国,反而被国际基金所利用和掌控,值得深思。 小试牛刀初露锋芒 其实,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来看,国储局早就应当主动出击,迎战投机基金了。它拥有国家授权的物资储备、调控供需两项重要职能,理应通过调节库存平衡供求,调控价格。在我国企业面对国际上如此不正常的高铜价之时,国储局显然不能袖手旁观。 其一,铜的物理属性与石油、大豆等大宗商品不同,铜属于有色金属范畴,便于长期储存,运输成本与其价值相比微不足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铜具有准金融性质。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央行可以利用国债回购、逆回购公开市场业务,暗示市场未来货币政策是紧缩还是放松,并经过乘数效应调节货币供求。与之类似,国储局是否也能通过购铜或抛铜产生乘数效应,给予市场一个明确信号,从而调节铜价乃至整个经济运行。从国储局储备与调控功能来看,应当能够起到这个作用。 其二,就在国储局抛铜两个月前,美国就曾通过抛出石油储备打压油价,这无疑给了一个鲜活的成功案例。8月底,两场飓风袭击美国,不少原油生产基地被迫停产,国际油价一路飙升,曾一度超过每桶70美元。9月2日,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即宣布动用3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以此来平抑市场油价。而这仅仅是国际能源机构采取一致行动、满足供应短缺的一部分,该机构所有26个成员国一致同意动用战略石油储备,30天内投入市场的石油达到6000万桶。这些行动一下就将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从70美元拉低至50多美元,至今也没有再回探高点。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动用物资储备调节价格完全可行。 其三,国储局拥有大量物资储备,完全有能力通过市场调节,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如果它此次的确拥有130万吨储备铜,足可以通过抛铜大大打压国际铜价,取得在国际铜价决定机制中的话语权。从更长远角度来看,不妨把此举看作小试牛刀,初露锋芒。如果国家储备部门能在石油市场和其他重要原材料市场上发力,则可取得更多商品定价权和话语权。 国储功能发挥任重道远 在这次事件中,国储成为媒体围追堵截的重点对象。当然,笔者更为关注的是国储的储备与调控功能,通过什么样制度和机制来发挥。国储局若要通过规范大宗商品轮库制度实现调节商品价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通过规范轮库制度实现两大功能?如何找到一个合理、合法的渠道,进入国际期货市场争夺定价权?如何将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交易结合起来调控价格?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它将决定国储局能否在下一次行动中更主动、更规范。笔者认为,国储局在此次对决中如果成功,“中国力量”能够战胜国际投机基金,首先可长国人之志气,给海外投机基金一个“下马威”。国际基金以后不会轻易在中国人面前造次,为日后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打下坚实基础,这有益于国家利益和民族经济;其次亦可通过国际贸易商品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经济质量,对于世界经济增长也会有所贡献。 国储行动已初见成效,不过国际投机基金依旧会依靠强大实力拉高铜价格。不管最后是实物交割,还是协议平仓,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是,国储局有可能成为最后赢家。用“中国力量”争夺定价权的第一步,已经战战兢兢地迈出去了。笔者认为,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更稳健、更制度化地往前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